日前,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市银监分局、市金融办发布了《一季度金融形势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市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去杆杠化特征明显。银行努力支持实体经济,但也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放贷谨慎、理财产品分流存款和帮扶企业解困较难收效等问题。在民间金融方面,随着《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实施,民间金融活力进一步激发,民间融资行为趋于阳光化、规范化。
小微贷款几占“半壁江山”,整体贷款增长乏力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贷款结构改善优化趋势明显。截至3月末,我市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48.9%,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同时,中长期贷款比重由年初的19.79%升至3月份的22.26%,上升2.47个百分点。
银行机构信贷运行也有所改善,1—2月我市27家市级银行中有6家贷款出现负增长,比去年同期少了3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挥重要作用,温州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贷款增加52.9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6.8%。
我市通过政策倾斜等积极举措有力促进贷款投放结构优化,但是整体贷款增长乏力仍是不争事实。
据数据显示,3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7331.51亿元,第一季度新增贷款68.18亿元,较年初增长0.94%,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13.38亿元和0.22个百分点。
市银监分局人士表示,贷款增速缓慢有这样几个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对扩大产能较为谨慎,生产信心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二是前几年过度授信、多头授信、过度融资、高存贷比现象正在合理调整和理性回归;三是受经济信用环境的影响,银行投放信心不足;四是银行表外融资的增加部分替代了表内贷款。据了解,今年1—2月,全市银行业通过类信贷业务、投行中介类业务等方式新增融资额19.96亿元。
理财产品分流银行存款,资金成本小幅上升
在存款方面,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全市存款余额8326.83亿元,较年初增加231.34亿元,同比少增248.37元,其中企业存款较年初减少114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127亿元。个人存款较年初增加271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152亿元。
市银监分局人士表示,存款下降可能将是一个长期性、共同性趋势,是温州银行业乃至全国银行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存款挤泡沫的因素,以前存款存在一定的水分,季末冲高现象较为突出,但随着监管的强化,这部分虚增存款将会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及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影响。今年1—2月全市存款流入理财产品达25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0亿元。基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各家银行纷纷提高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整体加剧了资金成本上升。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市银行业全年贷款利率在7.3%至7.5%区间震荡。2014年第一季度,贷款平均利率小幅上行,3月末贷款利率为7.6%。
银行业效益大幅下滑,“帮扶难”现象值得关注
市银监分局在报告中指出,面对形势复杂的局面,全市银行业积极应对挑战,不良贷款额与不良率年内均首次出现双降。但目前总体仍处于增速放缓、风险持续和效益滑坡的阶段。
据统计,截至3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32.11亿元和4.53%,较上月减少4.18亿元和0.09个百分点,年内首次出现环比双降。今年我市不良贷款率控制目标为4%左右。
从银行利润上看,不良贷款持续上升吞噬了银行的经营利润,同时存款组织困难不断提高资金成本以及收入端贷款投放减少导致收益下降。2014年第一季度我市银行业累计利润14.83亿元,较去年同期缩水1/3。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业自身经营效益的下滑以及担保链风险不断扩散等,使得银行在帮扶企业方面显得“有心无力”。据我市某大型国有银行监测,去年以来该行对生产经营正常、资金临时周转困难的企业采取帮扶措施,第一季度部分企业的盘活贷款陆续到期,其中不少企业状况有所好转,但仍有部分企业维持原状或者恶化,其原因之一在于企业配合意识不强,自救措施缺乏,而且出现逃废债现象,这让银行帮扶陷入两难局面。
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向好趋势逐步显现
随着温州金改的持续推进以及《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实施,我市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向好趋势逐步显现。
从融资规模看,活跃度有所提升。据市金融办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温州地区382个监测点共发生11789笔融资业务,总发生额为121.68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6%和14.8%。
从融资利率看,利率水平平稳下降。第一季度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为20.07%,比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76个百分点,其中今年2月份利率降至19.62%,为2012年12月发布以来最低水平。
从融资用途看,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逐步增强。第一季度温州民间融资用于生产经营的比重达到53.1%,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6个百分点。
从借贷备案看,阳光化、规范化趋势明显,自3月1日至4月8日,全市共备案民间借贷860笔,总金额约11.66亿元,其中自愿备案的笔数达到722笔,占84%,金额为3.34亿元,占28.6%。
商报记者姜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