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试验只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开始。针对中国目前的金融垄断格局,若能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最大的成功。
——2012年4月9日《财经》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三年以来,大胆实践、稳步推进,改革成果渐显,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温州经验”,创下了十个“全国第一”。
这“十个全国第一”包括温州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金融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开展民间借贷备案;成为全国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城市;首创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搭建民间借贷综合服务平台;编制了反映民间融资价格变化动态信息的“温州指数”,并扩展到全国45个城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地方级征信分中心,并将小贷公司等类金融机构介入了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设立了地方金融监管局,走上了制度化道路,并与中央的金融监管形成了互补;全国首创“地方发、地方用、地方还”的“幸福股份”、“蓝海股份”模式;成立全国首批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城市等。
在金改三周年来临之际,本报与你共同回眸,以图解和文字勾勒三年改革足迹,扫描温州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并期待未来温州金改能再书新篇,助力温州再造辉煌。
金改服务实体经济
温州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遍地开花、蓬勃生长,但近年来他们遭遇了一个共同的难题——融资难。以应对民间借贷危机为契机而启动的温州金改,就是要让困扰温州许久的“两多两难”问题获得解决之道。
●政策倾斜,为小微企业开“小灶”
温州银监分局要求各银行制订小微企业信贷单列计划和增长目标,并严格落实“三个不低于”要求,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
●创新产品,拓宽小微企业贷款路
目前全市已有35家银行机构推出了“分段式”、“增信式”、“循环式”、“年审制”等76个还款方式创新产品,累计为64517户小微企业转贷365亿元,有效实现资金“无缝对接”,减轻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和还款压力。
●增量拓面,小微企业贷款快速增长
截至2014年年末,全市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63.08亿元,增量较上年同期多增226.79亿元;较年初增长13.52%,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2.37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92966户,比年初增加44368户,增量较上年同期多增63260户。
温企叩响资本市场大门
“要想让中小企业有更多融资途径,不再被银根的松紧和民间借贷‘扼住了脖子’,就要帮助他们完成股改,让他们去发债、到浙交所挂牌,乃至上市,这件事情意义重大。”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这样说。
鼓励企业进行股改由“草根”向“高富帅”挺进
●以前,温州企业对股改不感兴趣
2013年开展股改工作之前,温州仅有123家股份公司。
●金改以来,政策刺激企业进行股改
制定出台股改优惠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股改“一站式”服务。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股份有限公司达到487家,是过去34年股份公司总数的近4倍,在全省股份公司总数的占比由股改之前的4.5%提升到15.4%。
资本市场“温州板块”壮大
●IPO上市稳步推动
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累计14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金改之后上市企业6家;另有3家企业在中国证监会排队等待审核,3家企业接受浙江证监局上市辅导工作,并拥有一支由68家拟上市企业组成的上市后备梯队。
●“新三板”挂牌开端良好
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累计1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此外,还有6家企业已向全国股转系统报送挂牌申请材料,14家企业已与中介机构签订挂牌服务协议。
●对接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势头稳健
截至2015年2月底,全市累计25家企业在各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挂牌,另有8家企业已经与中介机构签订挂牌服务协议,部分有望于近期完成挂牌工作。
●资本市场后备资源有效培育
截至2014年年底,累计有104家企业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创新板”挂牌,此外还有一批企业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Q版等培育板块挂牌。
民间金融走上阳光大道
温州金改十二项主要任务,其中首项便是“规范发展民间融资”。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全国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和首部专门规范民间融资的法规,对于防范化解民间金融风险、维护民间融资市场秩序、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化和阳光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15省份试点借鉴复制温州经验。
●民间借贷备案工作渐成体系
温州市在各县(市、区)分别设立了7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和5家独立的备案中心,引进43家融资中介机构入驻。自《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共备案民间借贷7149笔、金额99.5亿元。
●定向债与定向集合资金渠道顺畅
全市设立12家民间资金管理企业,推动瑞安华峰、永嘉奥康力合等民间资金管理企业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并积极开展定向集合资金募集。另外,推动14家企业发行企业定向债。募集民间资金投向保障房建设、民营医院、企业技改、传统工商业等各类项目,实现“小资本”对接“大项目”。
县域金改百花齐放
设立农村资金互助会、试点农村保险互助社、开办金融产业园……温州各县域在这场金融改革浪潮中积极作为,百花齐放,探索出了一条条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融之路。
●瑞安金融创新产业园
温州第一家民营金融类产业园,目前共有瑞安市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及投资咨询、商务信息、基金等20多家金融单位入驻,集聚银行、保险、担保、互联网金融等多业态,打造“没有围墙”的金融生态链。瓯海区侨乡花卉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
●龙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龙湾区十二大金融创新项目之一,一期用地面积200亩,重点引进科技孵化、金融总部、金融服务等业态,旨在通过搭建服务平台,为发展科技金融提供全方位服务和软硬件支撑,为助推转型发展插上“科技金融之翼”
●苍南金融超市
将民间借贷和企业信贷两大服务中心“撮合”到一个平台,为民间借贷双方办理借贷业务提供登记、公证、评估等综合服务,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提供银行信贷服务。
●温州侨乡花卉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
位于瓯海区丽岙街道,依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会员自有入股资金为限发放小额贷款,按照“会员申请、多户联保、管理机构审批、公示、签订合同、贷款发放”的运行程序,为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
地方金融监管全国首创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都是一元化管理,即由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的金融机构管理,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上的“话语权”很少。2014年9月,温州市出台《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创新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模式,申领行政执法证(代码“71”),成为全国首个地方金融监管执法类别。
●率先实现民间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农村资金互助会等地方金融相关市场主体检查面100%;其他地方金融组织和机构检查面均达20%以上。
●民间融资执法行政处罚实现零突破
2014年12月31日,苍南县金融办依据《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对一家虚报借贷利率的融资信息服务企业作出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这是全国首例“民间融资备案”罚单。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
地方金融管理局、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和金融法庭等机构工作有序开展,建立金融监管与金融审判联席会议制度。
互联网金融显现活力
互联网金融浪潮正席卷而来,站在改革前沿的温州金融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发展温州中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网和农村银行网络支付作为金改创新项目之一来抓,并涌现出一批以互联网为特色的创新型金融组织。
●温州中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网
由温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创立,是一个集金融产品与服务、企业情况与需求、政策引导与帮扶、中介辅助与服务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农村银行网络支付
截至目前,温州农村地区网银用户有516.65万个,支付笔数为6957.92万笔,金额达29564.36亿元;手机银行用户有351.58万个,手机支付笔数为1319.47万笔,金额达1132.49亿元。
●差异化发展的网贷平台
我市出现一批P2B、P2C、P2G等新模式的网贷平台。各家平台探索细分市场,股票投融资、票据业务、工程融资、校园信用、旅游、租车、娱乐、牧业、医疗等细分领域网贷平台相继出现。
商报记者姜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