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沃土需要金融之水灌溉,才能长出茁壮的庄稼来。昨天,记者从金融管理部门获得最新数据,2014年温州金融业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存贷款实现双增长。同时,金融生态也在不断优化,银行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贷款结构也得到有效的改善。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末,我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309.3亿元,同比增213.8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346.8亿元,同比增加83.5亿元。
温州信贷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短贷长用”、“嫌小爱大”的不良结构也正在得到改观,中长期贷款余额屡创历史新高,小微贷款余额增长迅速。去年,温州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恒丰银行温州分行和浙商银行温州分行分别新增小微企业贷款82亿元、28亿元和13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分别达到为88%、59%和67%。业内人士表示,缺少抵押品、账目混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温州银行业改进信贷技术,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
数据显示,截至12月末,温州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938.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53%,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81.24亿元,同比增加325.37亿元,增长9.15%。
地方法人机构在助力我市实体经济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去年发放贷款的主力。温州银行2014年新增金融融资量64亿元,目标完成率320%。温州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14年新增金融融资量155亿元,目标完成率272%。金融管理部门人士表示,辖区县域农村信贷需求依然旺盛,县域地方法人机构的客户群体风险较低,因此地方法人机构信贷投放增长最快。
业内人士表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抓住机遇,创新出多样灵活的业务,成为金融风险最低、经营效益最好、业务发展最稳、对地方社会经济支持有利的一类机构。截至12月末,辖区内19家地方法人机构贷款余额1644.12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22%;贷款余额同比增加188.09亿元,新增贷款占全市贷款增量的221%。
银行业的不良率,是外界衡量温州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指标。去年随着全市企业风险处置的扎实推进,金融形势趋于稳定,银行不良贷款成功实现“双降”。截止12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同比分别减少21.01亿元和0.32个百分点。
在金融体系中,保险也是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144.8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10.4%。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15.7%。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6.6%。
温州保险业规模也随之壮大,保险公司业务顺利推进。中国人寿温州分公司新增金融融资量、参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参与社会管理等指标均列寿险也第一。人保财险温州分公司新增金融融资量、服务实体经济、参与社会管理等指标均列产险业第一,同时全国首创信用保险+保证保险“二合一”助贷模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截至2014年末,温州保险业总资产328.9亿元,比年初增加43.7亿元。保险累计赔款和给付46.07亿元。
截至2014年末,在温州市证券期货业业协会登记注册的营业机构中证券分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47家。全市证券营业机构2014年新增开户68934户,同比增加119.20%;营业收入8.94亿元,同比增加32.36%;利润总额5.37亿元,同比增加52.03%;净利润4.98亿元,同比增加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