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储备别忘城市化
国际储备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成本与收益几何?思量这一问题应多涉及几个维度,其中对“城乡二元结构会在很长时间内客观存在”这一特殊国情需倍加考量
权衡国际储备的成本和收益涉及多个维度,不应高估成本,低估收益,不应只考虑短期收益,忽视长期收益,尤其是对中国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通过计算美元贬值程度这种简单的经济账,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中国受损的观点大行其道,几乎完全忽视中国的客观条件和各种隐性和潜在收益。例如,国际储备是吸引FDI(外商直接投资)的抵押品,有助于FDI的流入;贸易和FDI对本国经济和社会产生正外部性等。
其次,以国内利率水平作为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也不客观,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导致利率高企,但不一定反映真实的资本收益率。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M2)已经高达108万亿元,但是资金成本仍然很高,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高位盘整,黑市高利贷猖獗。这些现象表明,虽然中国的流动性泛滥,但利率高企,流动性资源不是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债务链条中形成投机性流动,利率水平并不能客观反映真实的社会资本收益率。
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通过贸易渠道获利,美国通过资产渠道获利,这是由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决定的,符合各自的比较优势。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的结果只是让原来边际上无竞争力的国家替代中国出口。货币升值不能改变中美间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不仅会恶化美国的贸易条件和经常账户,造成美国消费者福利损失,而且会造成中国出口部门不可逆转的破坏以及就业下降和增长乏力,是明显的双输。既然中美间在既定汇率水平下能发生贸易,一定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是互利共赢的结果。中国决不应掉进国际上将人民币汇率恶意政治化的陷阱,应坚持将汇率作为本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杠杆变量。
在权衡国际储备的成本和收益时,“城乡二元结构会在很长时间内客观存在”这一特殊国情要求中国必须增加一个维度的权衡,即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与生产率提升的收益以及各种非经济收益。
首先,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到工业部门的重新配置可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直接收益。目前,国内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已无剩余劳动力,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完全站不住脚。从动态看,中国仍有大量可以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美国600万的农业从业人口耕种了占全球20%的耕地,而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全球的9%,即使考虑到存在一些诸如蔬菜和水果生产之类的劳动密集型农业部门,农业现代化仍将释放出数量相当惊人的劳动力,由此可以判断中国的刘易斯拐点远未到来,劳动力重新配置效应和技术追赶效应也远未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依然长期存在,目前的工资上涨压力决非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枯竭所致。
其次,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会对国内其他产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
再次,城市化带来的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经济和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因人际交流而带来的信息、知识和文化的扩散传播效应,个人的学习和技能提升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而且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城市化无疑可以极大改善学习环境,社会互动水平的提升又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最后,城市化带来农村人口融入现代文明等潜在和隐性的无法量化的长期发展和进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