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投资因“类”制宜
文/付鹏
2014年,在一片质疑声中,信托业又走过了稳定发展的一年。托业经历了数年的高增长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进入了增速放缓期。
在经济下行和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下,信托业结束了自2008年以来的高速增长阶段,信托资产增速持续放缓,个别月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增速的适度放缓符合信托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是夯实基础、谋求转型的必经之路。
据格上理财统计,2014年,68家信托公司全员参与,共成立3704只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产品,纳入统计的2599只产品的总规模为4374.93亿元。产品成立数量较2013年增加了11.74%;成立规模较2013年下降了8.75%。
兑付方面,2014年唱衰信托业的声音不绝于耳,市场上也确实出现了延迟兑付的风波,不过好在最终都以第三方接盘等方式安然化解,避免了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监管政策的升级是回顾2014年信托业不能回避的话题。2014年年初,国办发107号文明确了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功能定位,提出“推动信托公司业务模式转型,回归信托主业、运用净资本管理约束信托公司信贷类业务、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建立完善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探索信托受益权流转”等指导意见。2014年4月,号称最严监管的“99号文”则主要从风险管控、业务转型、监管机制等三个层面来规范信托公司的发展,着重提出了建立流动性支持和资本补充机制、清理非标准化资金池产品等切实有效的管控手段,要求充分贯彻“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信托文化。
2015年的信托业注定将被赋予更多新常态特征,也将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信托机构由于具有全牌照的天然优势,在投资战略新兴产业的力度上有着不容忽视的竞争力。但投资者也应看到,不同信托产品类别在2015年的走向也不尽相同,应采取不同的配置策略。
政信信托:仍有投资机会
2014年,为防止政府债务风险向信托业传导,信托公司对政信合作的基础产业类信托把控越加严格,发行规模有下行趋势,因此,基础产业类信托是这一年受政策影响最大的信托产品类别。但从实际上看,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信托业对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配置余额占比13%,直接政信合作占比仅为4.5%。整体来看,政信合作类信托问题不大,不仅如此,政信类信托这类优质投资品种,未来依然存在投资机会。但地方政府债务过重,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等都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投资者选择信托产品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筛选。
区域经济环境
选择好的区域的项目就等于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掉大部分的风险,判断一个地区的情况是否良好,除了经济水平、收入水平、财政情况外,还应该看这个地区的市场成熟度、地理位置、发展前景等。建议投资者优选经济发达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再选经济水平较强的一二线城市、百强县等。
融资主体资质
融资主体是基础产业信托最重要的参与方,也是主要还款主体,其背景、资质、实力、市场关系、发展情况等都需要重点关注。具体来说,主要考量融资方的项目信息、企业财务信息以及融资方在期限内是否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总资产、净资产、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指标。
区域政府财政
判断地方政府实力主要从行政级别、经济实力、财政收支、负债规模和渠道等几个方面入手,投资者可通过各地方政府、财政局、统计局官网查询。
房地产信托:风险与潜力并存
2014年,房地产信托单个产品风险的陆续暴露,虽未爆发市场所担忧的系统性风险,但也降低了投资者的热情。尽管问题房地产信托产品最后都以延期、信托公司兜底、第三方接盘等方式没有违约,但市场和监管层均已意识到,当前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已经存在较大泡沫,部分开发商也因过度开发而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房地产信托更是在近几年的快速扩张中积累了较大的风险。因此,2014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一步加深,银监会对房地产信托的监管和指导趋严,就连信托行业自身也开始严控项目筛选。
2014年下半年,房地产限购、限贷相继取消,楼市松绑迈入新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今后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持续增长的刚需人群将进一步推动房地产的发展。此外,本届政府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思路是建立在长效机制上的,这一系列长期制度建设将会有效抑制投机性需求,促进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重要输血通道,房地产信托依然有无限前景。
证券投资信托:信托中的黑马
2014年,在信托各领域中增速最大的莫过于证券投资类信托。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受资本市场回暖影响,此前一直略显平淡的证券投资类信托摇身一变,成为各类信托中的黑马。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三季度末投向股票市场的证券投资类信托规模较二季度末增加894.56亿元,同期房地产类信托仅增加36.86亿元,基础产业类信托更是减少了623.16亿元。在信托业转型升级的当下,又逢房地产信托、基础产业信托受到市场和政策影响较大,证券投资类信托的完胜可谓水到渠成,且随着市场对资本市场的看多预期,预计证券投资类信托还将继续发力。
证券投类信托主要包括借道信托的阳光私募基金产品和信托公司自主证券类产品,其中,占据主导是阳光私募基金产品。相较于术业有专攻的阳光私募机构,信托公司自主发行证券类产品还有待积淀和考察;而阳光私募资产管理人大多经历了中国股市20多年牛熊转换的实战考验,证券投资经验丰富。因此,2015年,阳光私募类产品可以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选项。
在选择阳光私募类产品时,投资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自身需求
投资者可以在投资顾问的帮助下,理清投资目标、投资周期、期望收益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等。
了解私募基金
掌握基金的业绩归因及投资风格;熟悉基金经理的过往投资经历,私募基金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及风险控制措施;了解公司基本面情况,如投研团队、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情况、管理规模等。
构建投资组合
根据自身投资需求,结合市场情况,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私募基金,构建投资组合。并在未来根据投资需求的改变、市场波动及私募基金本身的变动,动态调整投资组合。
创新型信托:投资须谨慎
2014年,除了传统信托产品有所变革,创新型信托业带来了一场信托产品的历史性革命。过去几年,市场出现的艺术品、钻石、红酒,甚至猪肉等另类创新信托,或因产品不够成熟未能形成规模化,或因投资标的不确定性较大,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从此一蹶不振,总之,信托创新之路似乎不那么顺畅。但是,近两年随着土地流转、家族信托等颇具发展潜力的信托产品的出世,创新型信托再次走进投资者的视野。尽管目前上述两类信托尚处在初步摸索阶段,但产品长期、规模化发展的可能性较大,让投资者看到了创新型信托的希望。
此外,这一年,信托业还研发了保险金信托、消费信托等思维更加发散、结构更加大胆的创新型信托类产品。其中,首款互联网消费权益信托“百发有戏”更是集合中信信托、百度金融、中影股份及德恒律所等多家翘楚之力联合打造,这种多跨界尝试、合作也让信托机构脑洞大开,给全行业未来的创新之路打开了新的方向。
这些创新型信托的衍生,一方面反映了信托业积极探索业务转型,对各领域各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另一方面也是特定经济环境下信托业被动与主动创新的产物。尽管这些创新型信托目前尚不成规模,但却是在不断培育创新的土壤,抑或成为未来的趋势和主流产品。不过当前,对于创新型信托的投资,投资者要持谨慎、观望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