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市场行情延续
文/本刊记者焉靖文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银行理财市场来说并非是个好年景,从各个投资领域整体情况来看,银行理财应属受到互联网金融冲击最大的一个版块。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大面积抢占银行理财地盘,成功替代了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大众投资者首选的现金管理工具。
从2014年5月发布的《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到一个月后的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再到9月关于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的管理,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收益率的走势。据银率网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20日,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当年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7%,比2013年的平均收益率4.75%全年整体高出0.51个百分点。但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峰值在1月、2月出现后,旋即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一年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更是从2014年2月的8.16%下滑至5%左右,直接宣告银行长期理财产品收益进入5%时代。
曾占据类固定收益理财工具半壁江山的银行理财2014年哑火了,与其慨叹风光不再,不如对2015年的银行理财市场进行一番展望,以便大众投资者们早作打算。
国企改革主题值得关注
银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往往投资于传统的银行自营业务所涉及的资产类型,这些资产大部分为债券、货币市场工具、贷款类资产等,普遍“债性”十足。对于债权类资产,按照是否在交易市场交易,可划分为标准化债权资产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类别分布情况见图1。
2013年10月,监管层针对理财业务创新推出了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单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对应单个企业的债权,这就相当于银行通过理财管理计划发行债权融资的“受益凭证”,同时向理财管理计划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投向对应的融资企业。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一方面按照份额发行,使得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转变为标准化品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综合业务平台进行交易,使得市场能够对其价格发现,从而便于产品净值的估算。
这一趋势在2015年有望延续,因此,在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和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规模占比将继续呈现此消彼长之态势。但同时,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保证理财产品具备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工具,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对其替代效应还不可能大范围提速,因此2015年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规模占比保持在15%~20%区间的可能性较大。
一些新的投资主题或投资品种值得关注。待国企改革相关的指导意见以及改革的目标与期限逐步明朗化之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企也将公布其国资改革的推进方案,相关地方政府也做好准备。国有资产的改革重组将带来投资机会。例如,2014年9月中石化发布开启其子公司中国石化(行情600028, 咨询 )销售有限公司增资引进投资者的计划,宣布拟由25家境内外投资者以现金认购销售公司29.99%的股权,随后多家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利用理财资金借道券商或基金的资管计划来参与股权投资,期望在未来企业上市后实施项目退出并实现股权溢价收益。
预计2015年国资股的并购重组之风将会更受关注。随着长期限净值化理财产品的逐渐增多,银行理财资金存在参与一些优质国有资产改革与转型的可能性。建议关注能源、水利、交通等领域的大型国企,区域以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为重点。但国企改革进程将是风险所在,对于股权投资来说,能否顺利上市并使投资者顺利推出将是关键。此外,优先股的开放也会给银行理财产品带来稳定收益,此类新型资产的风险与收益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因此其股息率应高于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同时优先股的发行企业通常为大型上市企业,股息率预计普遍在6%~7%之间,且这些企业的违约可能性较低,因此对于银行理财资金来说是很适合的配置资产,未来随着优先股发行增长而参与资金会更加踊跃。
理财事业部将成为银行利润中心
从理财产品的具体运作来看,资产端与资金端的业务资源是关键所在。资产端方面,除了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标准化资产而外,具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非标项目资源通常掌握在分支机构以及投行等其他部门,目前要想将这些资源整合进理财事业部条线实属不易。资金端方面,除了同业资金及少部分机构资金而外,个人和大部分机构理财产品的销售主要由分支行来完成,利益分配问题导致理财销售独立于其他销售业务存在困难。因此,当前的理财事业部还未真正掌握资产端与资金端的业务资源,核心资源的欠缺导致理财事业部的利润创造效应不够显著。
分行利益问题曾经是理财事业部制改革最大的障碍。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资金端,当前部分银行在核算上采取利润双重计算的模式,也就是分行层面的业务和利润,名义上计入总行理财事业部的业绩,但实际上归分行所有。此外,部分在理财事业部改革速度较快的大型银行开始试点理财分中心模式。理财分中心模式参考了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由总行理财事业部领导直接在分行机构设立理财分中心,理财分中心开展客户直营工作,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垂直化的条线管理。当然,这样一种模式改变的关键在于理财事业部对人事权、业务利润的掌控程度。如果无法建立起责权利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理财事业部的“前-中-后”台的条线化管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随着银行理财事业部的制度与体系的不断完善,准事业部向事业部迈进的步伐将逐渐加快,当前的组织型事业部将向利润型事业部转型,相信2015年少数转型速度较快的大中型银行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事业部,理财事业部有望成为银行的利润中心。
结构性产品发行将提速
从收益类型来看,银行理财产品表现出一定的保本化趋势。根据普益财富数据统计,2013年一季度~三季度,保证收益型和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发行数量占比均呈现微幅上升的态势,相反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则逐渐下滑,已从70%下降至63%。2013年一季度~2014年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类型分布见图2。
从投向类型来看,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资产主要为债券、货币市场工具、信贷类资产等低风险固定收益品种,同时多采用“资金池”操作模式,且在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及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受到政策限制的情况下,组合投资类、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占据了九成以上比例,融资类产品逐渐萎缩到几乎为零。然而,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为了2014年理财市场亮点,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开始推出此类产品,同时产品发行数量占比提升速度较快。
在2014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有所增强,这类产品的收益类型多为具备预期最低收益率和预期最高收益率的保证收益型,结构性理财产品在2015年将继续受到重视,一是因为结构性产品的固定收益投资部分在会计核算上可计入结构性存款,有利于增加银行存款规模;二是市场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回归代客本源的意愿逐渐强烈,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具备打破刚性兑付的产品类型之一;三是结构性理财产品通过低风险与高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满足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因此,2015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及参与银行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投资者对此类产品的接受程度也将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