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开幕后,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温州备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一如预期地成为海内外媒体“追访”的对象。
《政府工作报告》中“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有关“民营资本发起设立银行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后推广”的发话,各界对于作为民营经济发祥地的温州投注了更多的期待。连日来,陈金彪陆续接受南方都市报、中国日报、浙江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对这些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民营银行试点
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性意义
民营银行试点已经明朗,温州板块能否拔得头筹?
“温州正在积极申报设立民营银行试点。大家现在的兴奋点都是首家到底花落谁家?我倒认为,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性意义。”陈金彪说,“实际上,不是设立一家民营银行就能解决‘量大面宽’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
虽然在城商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民营资本占比都很大,但是民资进入金融领域依然很难。“民营银行的试点开闸,将推动形成国有金融体系与地方金融体系并存的金融生态,有利于推进整个金融改革进程,从这一层面来看,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他表示,“在同一个市场平台上竞争,这对国家金融业改革而言是实质性、革命性的突破。”
秉承循序渐进
金改并非简单放几颗“卫星”
温州金改将近两周年,成效如何,各界期待成绩单。
“一些社会人士希望温州金改放几颗‘卫星’,改革立即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急功近利的想法。”陈金彪指出,“我的观点是,评价温州金改成功与否,不能以向国家要几项政策这么简单,而是要切切实实地解决‘两多两难’问题。”
寄望这个世界性难题在一两年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并不现实。“不可能一下就取得重大突破,各方面需要逐渐培育,温州金改一直秉承循序渐进,有了基础才能取得突破。”他说。
谈及成果,陈金彪归纳起来有“五个首创,五个率先”:一是出台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率先启用地方金融非现场监管系统;二是首创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率先发布区域性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温州指数”;三是首创特色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率先开展私募债业务;四是首创“幸福股份”,率先发行小额贷款公司定向债;五是成立首个地级市人民银行征信分中心,率先发行首单地级市保障房非公开定向债。“都是温州独有或温州率先做的,一些成果已经推广到异地,产生了溢出效应。”
如何深入推进
游戏规则的公平尤为关键
温州金改试点以来,其成效与社会预期值出现落差,有人士开始转向质疑改革的作用和有效性,更有甚者将周期性和结构性的温州经济问题归咎于金融综合改革。
“不要把金改当成解决温州实体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陈金彪回应道,温州金改所产生的背景和其他地区所进行的区域金融改革形成的背景,是有点不太一样。对于温州金融改革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预期。
陈金彪表示,“民间借贷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合法化,存在法律、政策、监管三方面的缺失。比如,目前虽然《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已经实施,但还是受到上位法的局限,需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加以明确,所以温州金改需要国家立法给予支持,使得民间借贷合法化。”
谈及民营银行如何取得公平竞争地位问题,陈金彪指出,建立全国一盘棋的信用体系,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尤为关键。“国有商业银行出了问题,还是国家埋单、兜底。应该把存款保险制度尽快建立起来,不行就关门,不管是国有银行还是民营银行,这才是同一个平台开展竞争。”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吴勇林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