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伊始,打车软件补贴大战逐步升级。补贴力度之大,竞争升级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毋庸置疑,打车软件之间的竞争,让广大乘客和出租车司机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这种通过“烧钱”抢占市场的模式也着实让人担忧——
“‘快的’返了我13元!”北京的李女士支付车费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这样算来,我今天坐出租车只花了1元钱!”李女士说,今年年初有了打车软件之后,她都坐出租车上下班。“前天还补贴10元的,今天又涨了,太合适了!”
在李女士喜笑颜开的背后,却进行着一场激烈的出租车补贴大战,交战双方是“腾讯+微信支付+嘀嘀打车”、“阿里巴巴+支付宝+快的打车”,而出租车大战的背后则是两大巨头的移动支付大战。
2014年伊始,这场激烈的出租车大战已经展开,并且越演越烈。补贴力度之大,竞争升级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毋庸置疑,打车软件之间的竞争,让广大乘客和出租车司机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然而,就在打车软件迅速占领市场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譬如,用户数量暴涨导致高峰时期支付困难,影响了用户体验。另外,司机刷单行为也引起了市场的警觉。
相比之下,用户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此“烧钱”的竞争还能维持多久?如果打车软件公司没有钱赚,消费者还能享受到打车优惠吗?
从补贴上看,“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确实是在砸真金白银。据了解,目前双方宣称补贴总额至少达19亿元。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认为,“通过‘两军对垒’的阵仗,虽然双方赔了不少钱,却能起到普通广告达不到的推广效果,吸引更多的用户下载使用。打车软件平均吸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才20元,远远低于电商行业人均两三百元的新用户获取成本。”
庞敏丽称,打车软件是腾讯和阿里两大集团在从线上向线下延伸的重要渠道,实现商业模式落地的重要手段。打车软件的烧钱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更多用户加入移动支付行列,用户移动支付的理念被培养后,以后移动端的商业布局才更可行。
中国移动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李易认为,不论这种竞争能持续多久,目前来看确实是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补贴大战的根本目的是抢占移动支付市场蛋糕。“这场竞争的结果,要么是两家公司二分天下,要么一家独大。互联网公司从来都是烧钱最狠的公司,只要能争取到移动支付用户,也就不愁把烧掉的钱挣回来。正如马云用免费模式把ebay赶出中国,现在淘宝、天猫店主还不是被牵着鼻子走?”李易称。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国内的打车软件可以借鉴美国的打车应用Uber,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类交通和物流服务的“数字网络”。不同于国内的打车软件仅面向出租车服务,Uber的用户还包括众多私家车主。使用Uber不仅能打到出租车,还有很多更高级的私家车,当然费用也要高些。这意味着,Uber不仅具有服务大众的功能,同时还形成了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也有专家表示,打车软件的优势在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运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互联网公司可以进行移动支付等方面的有益尝试,但不应该将其变成抢夺移动支付用户的烧钱大战。目前看来,未来的市场蛋糕落入谁手尚未可知。但无论是一家独大还是两败俱伤,一旦胜负出现,打车软件的优惠恐怕就要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