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业务条款密密麻麻,我也没耐心细看,看别人都是这么签的,我也就跟着签了。”“条款太复杂我看不懂。”近日,记者走访成都多家银行网点,面对厚厚的格式合同和密密麻麻的条款,不少办理业务的储户都表示会习惯性地在指定位置签字,而不会过多追究或质疑相关内容。
对于投资者来说,每年的3月份正是准备启动全年投资理财计划的一个开始。家有闲钱,放银行怕贬值,买股票风险大,银行理财产品也就成为了不少投资者的理想选择。然而,面对业务条款的随意,往往容易为自身权益受损埋下伏笔。
风险提示不到位
“这个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已经达到8%了,比其他银行的划算多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年化收益率高低往往是选择的重要标准。但其往往忽略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是金融投资产品,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预期收益或者是模拟收益,通常是历史数据或模拟预测得出的,可能与过往收益有较大偏差。“一款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只是经过测试的预期收益,假设一款保本型浮动收益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是5%,那么就会在协议里写明,清算时实际收益未达到5%,因投资存在风险,用户承担责任。而不保本的理财产品无论预期年化收益率多少,都存在本金损失的可能。”有理财专家坦言。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部分金融机构在营销过程中对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宣传不到位,甚至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代销该产品时,可能存在淡化风险提示、重点强调收益的情况,个别工作人员甚至跟投资者谈金融机构代销的信誉保障,导致了投资者的误解。
记者注意到,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经理在介绍产品时,一般不会提示客户风险级数。而目前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都是跟随市场的热点,挂钩股票、指数或某种涨势不错的商品,实际波动较大,如果在产品设定的观察期内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触及银行设定的下限,即“触发条件”,投资者收益就有可能受到影响。需要投资者根据自己对相关市场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
产品说明书如“天书”
有银行理财师坦言,目前银行销售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有些对理财产品并不了解就盲目向客户推销,也有些因为利益驱使,介绍理财产品时,回避风险,甚至进行口头承诺,从而蛊惑客户购买。但值得注意的是,口头宣传不等于合同约定,所以投资者必须仔细阅读产合同条款或相关说明。同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时保存证据,以便日后维权。
另一方面,理财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经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都感觉,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说明如同“天书”,产品说明书页数很多,但有关风险提示的说明却很少,即便有风险提示,也都是专业术语,一般很难看懂。业内认为,银行在推广理财产品专业化设计的同时,也应注意理财产品说明的清晰化。
购买需注意风险提示
理财专家指出,有关风险提示这一点,对于投资者而言其实是最重要的。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风险提示,并咨询专业理财师。
与此同时,作为投资者来说,很需要在购买了理财产品后及时了解理财资金的投资状况,投资标的、项目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变化情况,
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看起来往往很高,但实际购买后,该产品在运作期间的表现怎样、收益如何,银行往往披露得不及时,这使得在理财产品发行和到期之间出现一个盲区,使得投资者“雾里看花”,很难及时、完整地获得产品信息,从而对其投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有超过200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但有不少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产品发行、到期和运行方面信息披露不足,部分银行甚至不披露。上述理财专家建议,对于这种情况,投资者应随时咨询理财经理,以盯紧自己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