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国家高新区现在25岁了。
那些敏感的先行者或许从未预料到,他们当初下海试水的举动,不仅揭开了中国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的序幕,而且会对未来的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988年,为鼓励在智力密集型地区兴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同年,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在中关村诞生。
1991年,国务院批准26个地区建立高新区,一整套扶持高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
1992年,又有25个城市加入国家级高新区阵营。
2012年,105家高新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0.1%。
……
在这里,一大批产业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关键产品成功研制,不仅提升了我国产业在全球的地位,而且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优势。
在这里,不仅成为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智慧和资本的聚合区,更成了开放创新的引领区,创造出了令世人震撼的经济和科技奇迹。各种连接和疏通创新价值链的服务体系的创建,使得一个联通基础研究、工业应用、商业价值的创新系统日渐清晰,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正成为高新区增长和发展的主流模式。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改革开放,促进科技经济相结合,优化科技和产业布局所做的重大战略部署。
作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高新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之上,通过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实现环境的局部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家高新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201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R&D经费支出达2749.1亿元,占全国企业35.6%;全部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2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107.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4倍。
国家高新区是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早在2007年,就已有三分之二的国家高新区获得国家环保部门的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高新区在完成工业布局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环境优美、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人工环境与社会活动的和谐统一。
国家高新区不仅是建设创新国家的区域中枢,而且见证了区域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对于高新区这个“年轻人”而言,如何更好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如何培育未来新的增长动力,如何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些一个个未知的题目考量着国家高新区,任重道远,年轻的高新区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