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错误中所领悟的经验之二——成长股投资是股市永恒的主线,但成长性行业却随着大时代变迁不断切换
传统策略中的行业比较框架,主要是根据美林“投资时钟”来选择每个周期阶段弹性最大的行业,或者根据不同产业链景气传导的顺序来提前判断景气改善的行业。这种分析框架有一个基本假设——行业的盈利弹性会最终传导到股价弹性。
但2013年我们按照传统框架所做的行业推荐却惨遭失败——销量导向型的传统行业虽然盈利确实出现改善,但股价却跑输大盘。2013年我们基于宏观周期“量升价跌”的判断,推荐了一些销量在改善而成本在下降的行业,以水泥、电力为主要代表。事后检验来看,水泥和电力的盈利确实在2013年取得了大幅改善,但股价表现却非常糟糕,这一度让我们十分懊恼,埋怨“市场先生”总是故意为难我们。
现在再来总结一下我们犯错的原因,还是和大时代背景的切换有关——我记得当时我们去和客户推荐水泥、电力这些行业的时候,已经受到很多投资者的质疑,他们的观点是:“盈利改善又怎么样?他们都是周期性行业,迟早盈利还会下去的!”可见当时只要是传统的周期性行业,就已经提不起大家的兴趣了,大家当时更喜欢的是成长股。所谓成长股,就是未来增长空间还有很大的行业,但对水泥、电力这些行业来说,虽然短期盈利改善,但是向上改善的空间已经看得到天花板了——以水泥为例,截止2012年中国的水泥产量已达到了全球的60%,这意味着即使未来中国水泥生产占领了全球市场,其市场空间也无法相比以前翻倍。再把这个逻辑延伸到前期很火的“一带一路”主题,国内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即使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其实也只是“过得没那么差”了,要再看到这些行业的持续高速成长已是不可能的事了。
当然,现在看起来产能过剩的周期性行业,在2001-2007年也曾经是中国的成长股,因为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量经济”模式,出口和国内投资的大幅增长使得对周期品的需求持续扩张,而为了迎合需求扩张,周期品企业又大幅扩张产能—— 在需求和供给同时扩张的环境下,周期品的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大幅抬升,进而使其ROE连续七年改善,可见周期品行业是当时当之不愧的成长股!
再把周期股的案例外推,回顾A股近20年来的行业特征,可以清晰的发现:其实在不同的大时代背景下,成长性的行业都是不同的,先后经历了六轮变迁——98年以前A股的成长股大部分是家电股,98-05年A股的成长股大部分是地产股,05-09年A股的成长股是以煤炭、有色为代表的周期股、09-11年A股的成长股是以医药、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股、12-13年A股的成长股是以安防为代表的科技制造业、14年至今A股的成长股是软件、传媒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相关行业。可以看出,这些成长股往往就是当时那个时代下表现最好的股票,因此可以说“成长股是股市投资永恒的主题”。而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A股的成长股大部分已集中在经济转型相关的科技、互联网行业之中,而不是周期性行业和消费品。
四、对下半年的市场判断:三季度有望迎来“最后的疯狂”,四季度是风险期
4.1 “泡沫”往往在出现“根本性利空”之后还会惯性上涨,且上涨斜率加大,但这往往是“最后的疯狂”
市场上涨到目前这个阶段,已经无法用常规的分析框架去预判其未来走势了,因为所谓的常规分析框架,就是基于盈利和估值的分析框架,但是主板在盈利下滑的过程中不断上涨,创业板的估值又在不断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常规的分析框架都已失效了。 可以说,目前主板和创业板都已经有泡沫了,而要判断泡沫什么时候破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谓的“泡沫要破的信号”,即使出现了其实也不会有什么用,因为股市往往在出现利空信号后还会再惯性上涨一段时间,且上涨斜率会加大,正常人身处其中要继续保持“理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且在疯狂的群体面前显得很“卑微”——如果我们翻看一些回顾历史大泡沫的教科书,这些书里一定会列举出导致泡沫破灭的重要信号,而美联储在1999年6月30日的首次加息和中国财政部在2007年5月29日的上调印花税一定会被定性为泡沫破灭之前的“根本性利空”,因为在这个利空出现大约半年之后,美国的科网泡沫和A股的股市泡沫就分别破灭了。
按常理来说,在一个持续三年的大泡沫中,能做到提前半年减仓,应该是非常理智和英明的。但问题在于如果你真的身处其中,这种提前的减仓一定会让你痛苦不堪——虽然美、中股市在“根本性利空”出现后只上涨了半年,但这半年里的上涨斜率是明显加大的,日均涨幅远远高于此前,这意味着那些在看到利空就减仓的投资者,将承受极大的“踏空”痛苦,在减仓的日子里将度日如年,这种“空仓踏空”的痛苦程度甚至不亚于泡沫破之后的“满仓下跌”。
4.2根据历史经验,三季度可能A股会上演“最后的疯狂”,而四季度有向下调整风险
我们一直认为:“泡沫”一旦形成,就成为了一种逃不掉的宿命,他疯狂扩张的时候你逃不掉,他破灭的时候你也逃不掉。但是作为卖方策略研究员,我们必须要像算命师一样给大家一个空间和时间的预判,因此还是需要给出我们的结论——今年三季度A股可能上演“最后的疯狂”,而四季度“泡沫”可能破裂。
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来看,在牛市后期往往会出现货币政策收紧,但往往市场还会在此后上演“最后的疯狂”,A股可能会在今年三季度进入“最后的疯狂”——目前我们仍处于货币宽松周期,而未来可能导致货币政策收紧(或不再放松)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经济企稳(L型或弱复苏)、通胀的上行、全国性的房价上涨,可以把这三个因素作为政策收紧的领先信号。这三个信号可能有一些会在今年三季度就出现,届时可能带来货币政策逆转的预期强化,股市也可能会在这个阶段进入“最后的疯狂”。
而导致“泡沫”直接破裂的因素可能来自股市自身的供需结构失衡,这个风险在三、四季度之交时值得密切关注。从A股历史上两次大牛市来看,股市供需结构的失衡往往会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2001年和2007年是两次大牛市的最后阶段,当时股权融资加上大股东净减持的金额都非常高,占当年信贷融资的比重都在20%以上。而截至6月上旬,这一比重的年化值为16%,还未超过20%。但我们认为下半年随着注册制的推行和大股东减持的加速,这一比重很可能在三季度末超过20%,这对市场将是不小的考验。另一方面,去年9月和12月是定增高峰期,这会导致今年9月会迎来首次定增解禁高峰,届时也会对市场形成供给压力。综上来看,A股市场的供需结构很有可能在今年三、四季度之交的时候失衡,进而导致市场在四季度进入调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