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银行存款小心理财产品“被保险” |
温州财经网
2014-09-07 13:26
|
|
稿源:大庆网 编辑:温州财经网 |
|
|
|
关键词:银行存款 理财产品 老年人
|
|
存款咋变成保险,不看合同不知情,稀里糊涂上了当
老年人可得防着“被保险”
9月3日,大庆网以《老汉办保险10年得交31万余元保费》为题,报道了郑老汉通过业务员投资了4万元,对方为他设计了4份保险,但郑老汉一算,4份保险在10年间得交31万余元,但自己并无太多收益,于是想退保,但受到阻碍,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保险合同疑点重重,律师称为无效合同。
此事报道后,不少老年人打来咨询电话,如今,不少老年人一生积累下不少财富,在“全民理财”的冲动下,有些人不管不顾地投资,全然不顾自己是不是会游泳,就盲目将大半辈子的积蓄投进去,结果不少老年人受伤。
那么,老年人投资需要注意些啥呢?
读者投诉老人要存款结果变保险
9月3日,市民李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讲述了自己的闹心事。
去年,李先生的父亲到一家银行办理2万元定期存款,一名理财工作人员向李老汉推荐一款理财产品,说比存款的利息高。
李老汉很感兴趣,于是放弃了存定期的念头,买了这款理财产品。然而,回到家儿子一看,父亲购买的竟是一份保险,上面的条款内容都很清楚,可父亲看不明白,稀里糊涂就签了字,今年李老汉还得续保,如果要退保的话得有不少损失。
李先生说,老人投资经常会因为想多赚点利息,再加上业务员的极力推销,而失去理智,稀里糊涂就把钱交了,等回家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市保险协会工作人员提醒,如今的保险产品,种类多、功能广。很多保险产品,兼具保险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但是保障功能永远是第一位的,理财是第二位的,消费者更不要拿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更不要仅把它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陷入误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