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绍提“四不”原则:不放空、不走偏、不掉链、不松懈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要“不放空”、“不走偏”、“不掉链”、“不松懈”。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3日在出席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等联合举办的“国家使命:上海自贸区与金融创新”论坛时如此强调。
具体而言,自贸区金融创新要坚持四个原则: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使金融改革创新不放空;要以国家的金融改革的大方向为引领,使金融改革创新不走偏;要以金融机构和市场组织为主体,使金融改革创新不掉链;要以金融风险的防范为底线,不松懈。
对于如何理解金融改革创新与整个自贸区制度可复制、可推广的关系问题,屠光绍认为,这里面有三层含义:首先是制度的可复制;其次是金融服务一些方式的可推广;再次是金融中心的功能建设要可辐射。
对于“可复制”的问题,屠光绍说,对于那些代表整个金融体系能力的提升的制度改革内容是可复制的。这里包括汇率、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的制度改革。
而对于“可推广”,指的是不一定完全可复制,但是可以推广的金融服务创新经验。“金融机构在自贸区里面积累一些经验,将来可以作为一些成功或者是有益的经验,特别是产品工具、管理方面的方式可以推广,可以供其他的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方面借鉴。”屠光绍说。
第三是“可辐射”。屠光绍表示,金融创新里有一部分内容是跟自贸区、特别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有关,比如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作为市场平台,对外对内逐步地起到辐射作用,这样的市场功能是不可复制的。
新华社副总编辑、党组成员慎海雄在此次论坛上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国家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平台。现在,金融创新是制度创新中最受关注、期望值最高的领域之一。如何在管控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受到海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
慎海雄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制度创新。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管制、税制、法制,又不断构建完善新的科学制度与良善环境,才能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也一直致力于为上海自贸区建设鼓与呼,为自贸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