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着方便面接活,卖掉婚房创业……挑剔的客户给他上刻骨铭心的质量课,柳市的电器巨头们教会他营销的精髓;永不言弃,令他成为乐清的“成长之星”,红杉资本等创投大鳄也递来了橄榄枝;这是“邵东一家人”的温州梦,也是温商大家庭的新光辉。
姓名:赵红良
籍贯:湖南邵东
出生年月:1977年12月
创业时间:2005年
10年时间,他从农民工变成职业经理人,再到成立温州卡斯帕,自己当老板;6年时间,他把濒临倒闭的温州卡斯帕,做到年销售额突破5000多万的浙江省级科技型企业;2年时间,他把新成立的浙江格瑞特,打造成年出口额超1600万美元的准上市公司。
浙江卡斯帕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红良,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抓住机遇,成功实现了从打工者到企业家的转型。
从农民工到企业家
1994年,16岁的赵红良揣着广州挣来的200元钱,来到乐清柳市打工。他从一份装配兼搬运的苦力活做起,经过一年的努力,在企业得到了进市场营销进修班学习的机会。赵红良白天上班,晚上上课、自学。通过讲师的授课与自学,他慢慢地懂得一个好的企业,需要好的管理模式与团队。通过在各种岗位上打磨自己,十年里,他从农民工晋升为了职业经理人。
在2002年的时候,温州出现电荒,“解决能源问题,这里面有大商机。”赵红良将大量精力投入其中。很快,他关注到太阳能逆变器这类的产品。当时,全国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不到2000家,而他既没有这样的实力也没有技术去研发生产这类的产品。于是,赵红良改变了计划,从容易下手的车载逆变器开始。
在2005年的时候,有着十来年市场营销实战经验的赵红良,放弃了从事9年的销售低压电器产品,开始自己创业,成立了乐清市卡尔斯贝科技有限公司,选择了汽车逆变器这个单一产品生产经营。
从倒闭边缘到年销售额5000万
由于技术与人才问题始终无法突破,到2007年,赵红良的公司(当时已改名为温州卡斯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处于倒闭的边缘。
“那时候,真是着急啊。没办法只好卖掉了婚房,到处寻找人才。”赵红良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他终于从上海、深圳等地引进了人才。同时,对公司进行股份重组,给技术与营销人才公司的原始股份,并重新对公司进行了以新能源发展为方向的战略定位。
赵红良把卡斯帕重组后,公司总价值300万元,他以每股作价3万元,给公司的部门经理们配股。2011年,公司升级为浙江卡斯帕新能源有限公司,年销售额突破5000多万。如今,卡斯帕的股份每股已值近40万元。
“现在,我不用一直待在公司了。部门经理他们都是股东,会从公司的利益出发,一般事务自己都可以决定。”赵红良说。在他的办公室桌上,放着一块“请带方案来谈”的牌子。这是为了培养员工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公司做大了,不可能遇到问题都由我来想解决方案。员工们应该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我只负责做选择哪个方案可行的决定。”
从引资到投资
在“卡斯帕”逐渐壮大的时候,赵红良开始瞄向了光伏并网逆变器。2010年,由赵红良等人发起的格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业研发生产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厂。4个月的时间,他们便将销售额做到了600万欧元,并成功引入著名的风险资金红杉资本和国内行业巨头招商局集团的战略投资。
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这家公司营收便达到了一亿元,次年又突破3亿元。赵红良不仅把这家公司打造成了准上市公司,还从这些风险投资专家的身上学会了投资。“红杉资本看中的企业都是市场有潜力的企业,并有比较独特的技术或商业模式,专业的团队战斗力。”他说。
于是,赵红良也学着找到了一家有潜力的温州超算软件技术公司,并以100万元收购。他介绍说,这家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运用到特殊领域,现在发展还不错。
目前,36岁的赵红良共拥有四家企业,他在温州滨海园区投建的圣普控股集团产业园也将很快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