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何朝霞
近日,在五一广场地铁口处,陈女士低头看手机,连续撞到了几个人。她对记者说,感觉自己对手机上瘾了,现在几乎每天都要时不时看手机,很多时候都会不时地刷微信微博,“刚才你也看到了,我就是太专注QQ信息了。”记者走访发现,很多上班的白领、学生等群体,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玩智能手机,很多人表示整天不关机。不过记者通过对相关心理专家的采访发现,虽然我们对手机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但并不能认定我们成瘾,不过需防范过度依赖手机。
界定
与其说手机成瘾,毋宁说手机依赖
“判断一个人是否手机成瘾,首先要从两方面判断,一个是戒断反应,一个是心理依赖。”国内著名心理医生、长沙心灵空间的吴月波告诉记者,现在心理学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界定手机成瘾症状。时不时地看手机,长时间通过手机玩游戏或看电子书等,不能简单定义为心理疾病,或手机成瘾。“确切地说,应该属于手机依赖。”戒断反应和心理依赖就是看一个人离开手机之后的反应,若他表现比较强烈,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则需要重视。“比如你到单位后,发现手机落在家里了,若感受到必须回家拿手机,不拿手机,浑身难受,情绪激动,无法正常工作,则需要及时看心理医生。”
湖南师范大学的丁道群教授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信息社会,大家都希望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最及时的信息,这就使得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长时间使用手机,并不代表会上瘾,这个需要很多的临床研究和论证才能确定。“我认为不能随便地说某人手机上瘾。”手机上瘾是否为心理疾病,除了关注行为本身之外,还要关注行为带来的后果。忍不住看手机、刷微博、微信等,可以看作此人在某段时间内产生了对手机的依赖。这段时间之后,若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手机依赖,则不属于成瘾症状。
影响
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工作拖延
吴月波介绍说,向他咨询心理问题的人中,目前还没有人表示自己手机成瘾,有部分人表示过度地使用手机对家庭、学习等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部分家长表示,由于自己的孩子回家就玩手机,往往耽误他们做作业休息,并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和玩手机有关。有些夫妻也认为一方沉迷于手机,是夫妻情感不和的罪魁祸首。长时间地使用手机确实会影响人际关系,会让人越来越封闭,有些自控能力比较差的人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忽略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进而自暴自弃。
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表示工作时总忍不住看看手机,因此自认为依赖手机,其实工作有拖延很正常。“人人都有这种倾向,但未必就是心理疾病。”丁教授解释,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使人们习惯了这种行为,逐渐就成为一种习惯,而认为自己手机上瘾或依赖手机,大多应该算是人们对于工作拖延的一种借口。
建议
合理引导使用手机
出租车师傅杨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上初三的15岁儿子,每天放学回家之后,就要玩手机,有时候玩到凌晨,“我担心他长时间地玩手机,影响学习之外,也影响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吴月波告诉记者,由于初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其自控能力不是很强,这就要求引导这类自控能力比较弱的群体合理使用手机。“要引导他们转移注意力,比如参与运动,增加个人兴趣爱好。一个人际关系良好或热爱运动的人,很难长时间使用手机,或沉迷于手机游戏等。”
丁教授告诉记者,在国外,很多学校对于学生使用手机,采取的是不鼓励也不禁止的态度。不过在学校里面,手机信号都处于屏蔽状态,学生只能使用手机的短信或通话功能。他建议对于小学生、中学生,家长不应该让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可以考虑配备功能比较简单的手机。而对于参加工作的白领人士,丁教授认为成年人应该通过手机,正确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快,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手机就是一工具,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
相关链接
全球“手机上瘾者”达1.76亿
手机用量分析机构Flurry研究发现,过去一年来全球“手机上瘾者”增加123%,达1.76亿,当中52%是女性。而此处的“手机上瘾者”是指每日会开启手机应用程序超过60次的用户。
研究报告指出,“手机上瘾”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手机上瘾”用户,每天开启应用超过60次的人,从2013年3月的7900万人,增长到今年3月的1.76亿人,涨幅达到惊人的123%……常规用户每天打开应用低于16次,增长23%;超级用户每天打开16-60次应用,人数则增长55%。
用户群体方面,“手机上瘾”最严重者中女性较多,占52%。在年龄上,35-54岁的中年人、13-24岁的年轻人群体中的“手机上瘾”用户比例十分之高。在应用种类上,被这些上瘾用户频繁打开使用的应用依次为:女性——母婴、亲子教育、游戏、运动相关;男性——汽车、亲子教育、游戏、在线购物。记者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