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下午,第五届“中国图书势力榜”系列活动之“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破与立”交流座谈会在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举行。国内多家出版发行机构的负责人共聚一堂,就此话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沈育明:
改变传统出版经营模式
有学者说,现在如果不懂电商肯定没有未来;消费领域经营如果没有想清楚和手机的关系,三年之内一定会死掉。
对此我们正在着手改变过去传统出版和发行的经营模式,先后开辟数字出版公司,建立线上营销,建立线上下单支付平台和线下推送网络,利用现有的30多个网点和2000个报刊亭的网点来进行配送,现在正在对实体书店的跨界经营进行探索,开辟体验式的实体书店和书城。
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李奇:
追求极致产品才能让客户尖叫
互联网跟我们书业相关的有几大思维,第一个是用户的思维。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尽最大的努力给他提供;客户什么时间需要我们就什么时间提供。第二个思维是把产品做到极致的思维。小米为了一个背板可以花100万招标来选择,乔布斯的IPAD为了变薄几毫米要不断地优化。追求极致要做到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有这种追求,产品才能让客户尖叫。第三个是平台的思维。出版社争夺出版资源,争夺终端客户,还用过去的办法强力推销,去很不平等地找作者要稿子,那种时代已经过去了,更重要的是搭建平台,大家都能受益。第四个是跨界的思维。比如马云进入金融保险业。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媛媛:
去年数字阅读受益高增长
我们非常看好数字阅读的领域。去年数字阅读已经是一个非常高增长和稳定收益的板块,今年至少有翻番的增长。在数字领域,我们更加看重大平台的对接和直接客户下单购买的情况,现在也在做自己的云出版平台。三年之内我们判断数字板块会达到50%。
中信这两年一直在做书店的业务,在全国的机场开了120家的门店,这些门店不盈利,但是给我们获客的渠道。现在我们在做CRM平台把所有的获客集中在一起。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春凯:
传统出版业最欠缺数据分析
去年最热是大数据,我们现在开始起步,虽然已经晚了,但是还来得及。我们有十几万的会员,但是对他们的消费习惯没有进行统计。原来我们做微博、微信也建立了很多读者互动的联系,但是我们对数据的分析几乎是没有的,这可能是我们传统出版业最欠缺的一点,也是我们最大的一个资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潘振平:
要主动开放自己的资源
三联生活周刊从三年前微博兴起时开始考虑新媒体,我们当时考虑是做一个平台,想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然后建了一个团队大概十个人,都是80后的孩子,大致采用了承包的方式,做到去年,三年了,他们已经盈利了。这里面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要主动地开放自己的资源,而不是去收费。我们以前出的书能不能形成电子文本,每年开放一些免费下载,先把人气聚起来。你现在老想打包卖,其实也没有什么利。
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李平:
我们在做相对透明的云平台
我们要建立一个云平台,建设这个云平台,如果只是自己建根本不可能,市场整合基础上再做云平台是可行的,云平台做好之后,做到相对公平、相对透明。出版社可以看到自己书在各地的销售库存情况。现在是各个网站或者是新华书店会囤畅销书,卖不掉就退回,把出版商坑死。我们要让大家看到库存情况,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这个会变成共赢的局面。上游盈利了,下游才能盈利。今年市场整合比较顺利,四川的整合基本完成,接下来是对广州市场的整合。(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