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2月20日电(记者徐岳、刘元旭)热衷打车软件叫出租车的乘客又有了好消息。日前,两大打车软件又启动新一轮价格大战,乘客优惠又有大幅提升。但记者发现,抢占市场、返利乘客的同时,打车软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甚至加剧了打车难。专家表示,根治打车难还需从平衡供需入手,引入更多民间智慧。
“手机一叫,出租就到”
手机打车软件是指乘客通过智能手机的客户端软件,发布打车信息,并立即和抢单的司机直接沟通,提高打车的效率。
记者近期在天津、北京多次乘坐出租车,发现许多司机的手机上都装有“嘀嘀打车”或“快的打车”软件,随着手机上不停地发出提示,司机也获得了附近路段的叫车信息。天津市民齐伟告诉记者,所住的小区比较偏僻,以前出门打车要等上好久,现在通过打车软件预约出租车,经常“出门就上车”。
为了在这一新兴市场中抢占份额,打车软件通过返现金的形式增加用户数量,“烧钱大战”今年初就已展开。
今年1月10日,“嘀嘀打车”与微信支付发起“立减10元”的促销活动。数据显示,在1月10日至2月9日首轮活动期间,“嘀嘀打车”平均日微信支付订单数为70万,总微信支付订单数约为2100万,补贴总额高达4亿元。在此期间,嘀嘀打车用户数突破4000万,较活动前增长了一倍。
日前,两大打车软件的“烧钱大战”再度升级。17日下午,“快的打车”宣布,只要使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立减11元;18日上午信息显示,使用“嘀嘀打车”并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随机获得12-20元不等高额补贴;18日下午,“立减13元”的信息又出现在“快的打车”的微博上。
“这是存在巨大潜在的市场。先通过价格战提升知名度,尽快抢占市场份额,帮助用户建立起手机支付的习惯。待消费者形成依赖后,巨大的经济效益才会显现出来。”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石鉴表示。
新体验引发新的“打车难”
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打车软件都带来了新的体验,但新的问题也伴随出现。比如,不少人并不熟悉智能手机,对他们来说,站在路边“好像更不容易打到出租车了”。
在北京金融街附近工作的高小姐告诉记者,一直担心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没有使用手机打车软件,但最近发现下班时间打车更难了。“不仅驶过的出租车不停下来,有时看到路边停着出租车,也被告知有预约。”
此外,随着补贴的升级,虽然打车软件明确提出了对乘客与司机“恶意”赚取补贴的行为进行严惩,但一些“怪现象”还是难以避免。
记者采访中发现,有时在路边打车,司机却提出加价的要求。原来,由于抢单能有现金奖励,一些出租车司机宁可停下来抢单,也不愿在路上接人。
石鉴也发现,有时通过打车软件呼叫多次,才有出租司机抢单。“不少出租车司机对于补贴规则研究得非常细致,即使发现要打车的人就在附近,也不急着抢单。乘客发起呼叫打车次数越多,打车软件补贴的钱就越多。”
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司机在软件支付不成功时要求乘客加钱。比如,由于“快的打车”系统突然出现故障,记者无法通过支付宝支付乘车费,因而司机无法获得“快的打车”额外的15元补贴,在记者多支付15元后,司机才同意下车。
根治打车难仍需调节供需
“看似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实际上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这不是一个理性的商业行为。”石鉴表示,从现实中看,哪个软件优惠多,用户就会优先使用,这其实只是短期行为,长期看,用户忠诚度极低。此外,一旦长期持续的返现优惠造成两败俱伤,可能会有第三方乘虚而入,抢占市场份额。
专家指出,打车软件“赔本赚吆喝”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一些大城市出租车市场的供需矛盾。根治打车难,还需从调解供需入手。
以天津为例,过去17年间,出租车的保有量一直保持在3万辆左右,但城市规模和人口总量却在不断增长。天津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城市范围不断外扩,而公共交通一时难以跟上,出租车发展停滞造成的供需矛盾就更加凸显。
有专家建议,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采购一些中小型客车,来缓解“早晚高峰”“重点区段”“特殊天气”打车难的矛盾。
还有一些学者呼吁,默许民间拼车行为。如借鉴国外经验,鼓励城市居民间进行有偿拼车,甚至可以鼓励乘坐出租车的乘客拼车,引入出租车计价器分段计费功能,既能缓解运力不足,又能减少道路拥堵和尾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