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代表
股票银行两边投
采访对象:
董先生,40岁出头,金融单位中层,现居安徽芜湖
投资组合:
30%-40%股票,20%信托,40-50%银行理财产品
投资自述:
我把我们家大概一半的资金放在银行理财产品上,买的是光大银行(行情,问诊)的“定存宝”,现在年化收益率是5.5%。这一块的利润比较稳定。
另外三四成的钱我放在股市上,主要做做短线、小波段,持股的平均时间几乎不超过一周。有不少朋友说过我:“你这也太折腾了,做股票要想赚大钱,得会守”。可我不这么认为,中国股市牛短熊长,一不小心就会被套牢,到时候大钱没赚到,小钱都丢光了,还是见好就收保险。
我炒股就看两点:1、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2、有大量资金云集。举个例子,要是大量的资金都在做中小板、创业板,你要是非对着干,去做主板,那肯定没戏。
也有人拉我去买基金,说什么专家理财,还省得动脑筋,我也确实研究了一下,最后还是没买,主要是觉得现在基金的业绩根本把不准,排名变动实在是太快了。再说了,还有大量的“老鼠仓”,不知道哪天会在哪只基金上爆出来。风险太大,自己的钱我玩砸了我也就认了,给别人玩砸了私吞了,那不是憋屈死了。
理财规划:
“如日中天”的60、70后正当盛年,不少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阅历,在投资上更有主见和独立性,投资更重稳健,董先生就是如此。对于这类投资者来说,如果有更多的精力可以考虑在自己的投资池中多配一些“股票”,充分品尝劳动的喜悦,当然,如果想偷懒或者自认没有股海淘金的能耐,利用每月的工资结余选择股票型或大宗商品类的基金进行定投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稳健的理财产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已经有了比较丰裕资金积累,门槛较高的“信托产品”或许是他们更好的选择。
80后代表
全家都上了“保险”
采访对象:
施先生,34岁,中学教师,江苏泰州
投资组合:
保险30万,股票1万,其他存银行
投资自述:
经过市场上上下下,涨涨跌跌的折腾,到现在我的股票市值只剩下1万左右了。所以我爱人对我炒股有点意见。
这么多年反反复复下来,现在我们家投资的最大头是保险,我给自己和爱人都买了意外险,我的是保额20万,每年缴费1万;爱人的保额4万,保20年,20年期间可以有两次赔付。孩子我买了个教育险,每年交一千多块钱,交15年,15岁以后就可以领钱了;老人我也给买了个人寿险,具体记不清了。哈哈,全家都上了“保险”了。
去年余额宝很火,我有一个同事把自己所有的存款都放进余额宝,我也存了一点钱在里面,先后还咨询了不少专家,发现确实收益比银行高,不过,由于我爱人对我炒股的投资心有余悸,让我把钱又存回了银行。其实我觉得余额宝可以投点的,收益率高,操作也方便。都是我爱人,思想太保守了,非要都存银行。
理财规划:
已经步入“而立之年”80后们,正当事业打拼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理资金,而且他们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小孩教育和养老保障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施先生应该称得上是其中的典型。因此,对于这类投资者来说,“保险+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模式或许更为适用。在基金的投资上,首先应结合市场情况进行选择,另外,偏激进的投资者可考虑偏股型基金,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可略保守些,选择指基或债基,比如嘉实中创400ETF( 爱基 , 净值 , 资讯 )、广发或国泰的纳斯达克100等。
记者赵琦薇王金萍孙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