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种异常的气氛在券商、保险公司、基金以及其他投资机构蔓延。监管部门借助“大数据”,可将基金经理所提供的所有亲属账户纳入监控,并对这些账户进行监控,圈定特定账户是否存在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行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老鼠仓”核查风暴是证监会在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又一次“亮剑”,监管层已经开启对于证券违规违法的“零容忍”模式。
保险基金陷入“老鼠仓”风波
根据5月初证监会通报的查处情况,2013年以来受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件线索38件,并陆续启动调查工作。此类案件性质恶劣,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涉案人员范围扩大,呈现链条化;涉案金额巨大,涉及机构数量较多。近期调查的最大涉案金额为10多亿元,最小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涉及基金公司10余家,涉及保险资管两家。
2014年4月,中国保监会发出《关于开展保险资金运用操作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各保险集团、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对2010年以来的资金运用是否存在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行为展开风险排查。相比基金行业,保险业并没有明文禁止从业人员进行证券投资。这使得近期公布的几起险资“老鼠仓”案件中,涉案金额巨大。
此前的5月9日,证监会通报平安资管原投资经理张治民“老鼠仓”案,涉案金额达4.87亿元。而在5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通报,发现一起保险公司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操控“老鼠仓”的嫌疑人曾某落网,趋同交易累计成交金额约2.97亿元。有媒体报道称,曾某为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曾宏。这是今年曝出的第二例险资涉案“老鼠仓”案件。
通报称,2009年2月至2013年5月,犯罪嫌疑人曾某利用担任某保险公司权益投资部门总经理的职务便利,管理人寿资产和人寿养老企业年金账户的122个股东账户并负责进行股票投资。其间,曾某伙同其妻刘某在外开设“王某”股票账户,操控该账户先于、同步于或稍晚于其负责管理的年金账户买入或卖出股票79只,趋同交易累计成交金额约2.97亿元。
打击“老鼠仓”未停歇
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近期“老鼠仓”案件涉及的是过去发生的交易行为,并不会影响行业的发展。王群航表示,这次对“老鼠仓”行为查处能从2009年查到现在,归功于大数据,是技术和认知的提高。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对原有的监管方法进行修改和提高,从而防范“老鼠仓”。可以借助新的观念和技术手段,将基金经理账户监管放在基金公司内部,或者委托第三方监管、交易所监管。例如,交易所现在有大量监管人员,也具备技术条件,可以做到实时监控。
大数据时代加强了对“老鼠仓”监管和防范能力,但今年以来的检查风暴并非首次。从2007年起,基金行业平均每年曝光一起基金经理“老鼠仓”,而2009年监管部门在这方面的监察力度显然有所加强。2009年,深圳证监局就曾对辖区内的基金公司进行现场检查。之后,三位基金经理被曝出涉嫌利用公司信息从事内幕交易。而在此之前数月,基金经理张野因“老鼠仓”获罚,被取消基金从业资格,没收违法所得229.48万元,并处400万元罚款。
证监会当时的通报显示,2009年证监会共计对13家基金公司进行稽查,对14名从业人员处罚,包括2名总经理、4名副总经理、4名督察长、4名基金经理。当时,业内掀起了一波监管升级的风暴。各基金公司在内部纷纷重申合规纪律、严格直系亲属投资股票情况上报制度,采取在投研部门加设摄像头、加强网络管理、为投研人员更换新的电脑硬盘等方法,防范内幕交易。
分析人士认为,对证券市场打击内幕交易行为、基金经理“老鼠仓”行为,是一个持续的日常性工作。显而易见,监管层已经开启了对于证券违规违法的“零容忍”模式。此次“打鼠风暴”这也是证监会在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又一次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