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说是保险公司的责任,保险公司说责任在银行。他们‘踢皮球’,我们受损失!”5日,市民张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本来是到银行存钱,没想到却“存”来一肚子气。
存款变保险
张女士介绍,2010年3月,她陪母亲赵女士到建行人民路支行存款。一名李姓业务经理(下称李某)热心地推荐一款“银行理财产品”,称3万元钱存成定期的划不来,不如存成可以每年年底分红的理财产品,无风险,收益也高,3年后即可以把钱取出来使用,还能分红,而且分红远远高于银行利息。
张女士说,母亲以为是银行存款,但拿到手的是一张“中国人寿( 行情 , 问诊 )保险单”。她当时觉得很奇怪,就问了问,工作人员说都一样,3年后拿着这个取钱就行。因认识李某,张女士和母亲就相信了。
2013年5月,赵女士想起了那笔存款,就让女儿去银行取,但被告知:已经过了两个月,不如再放一年,利息更高。到了今年3月,张女士到银行去取钱时,被告知要到位于松鹤路的人寿保险公司(下称人寿保险公司)取。结果一算,3万元存了4年,利息才1000多元。保险公司的客服人员告诉张女士,她们的存款实际是6年期的保险,现在支取是退保行为,不能兑现当时的承诺;如果是在去年退保,连本金都保不住。
讨公道被“踢皮球”
张女士认为被欺骗了,找银行讨说法。她先找当初为她办业务的李某。
张女士给记者提供了她与李某的对话录音。李某称,当时对客户都是那样宣传的,并不是有意欺骗张女士。而且当时保险公司每天都有驻点经理在银行,他们都是那样说的,都是那样销售的。谁知,保险公司说的收益率根本不是他们兑付时的收益率。“我要晓得产品是这样的,也不会让你买。”李某说,“完全是他们欺骗银行,包括银行都是受害者。”
随后,张女士找到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位翟姓经理。对话录音显示,翟经理称,他不否认业务员和银行的人当初可能说了一些夸大其词的话,有一些虚假的误导行为,这种做法肯定是不道德的,但客户也有责任。
5日上午,记者找到建行人民路支行的李某。她先称那个产品是上级行统一安排的,不是哪个员工的个人行为,后又改口说不知道此事。
记者又来到人寿保险公司。满期理财客服部的一位工作人员称,出现这样的事情,有可能是银行没有把产品形态给客户讲清楚,也有可能是老年人对产品形态听得不完整。现在各执一词,保险公司无法判定谁对谁错。现在保险公司能做的就是把产品形态给客户讲清楚,没有补偿。
到银行存款应多长个心眼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人士称,张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客户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应多长个心眼,问清楚到底是存款还是保险产品。如果是保险产品,会有一张保险单,而且会让客户签字。万一不慎买了保险产品,会有10天的犹豫期,在10天内退保不会有损失。超过10天再退保,就会有损失,因为保险公司要扣除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人寿保险公司满期理财客服部的一位工作人员称,分红型保险产品是介于银行存款与单纯的保险之间的一种产品,终归还是一种保险,不可能像银行存款那样有稳定的利息收入,红利是没有办法承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