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触“网”的案例日益增多。保险公司众安近日为淘宝网旗下聚划算平台卖家推出一款用于替代卖家保证金缴纳的保险服务产品;阳光保险、平安保险纷纷抢滩微信服务平台。虽然互联网保险这一新市场日益火爆,却存在着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保障本质被弱化的怪象,而产生这一怪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险企为了吸引客户过分的制造噱头。
险企遇瓶颈纷纷转投互联网
近两年,各家财险公司普遍面临着综合成本率不断攀升的压力。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和太平财险4家公司日前公布的2013年年报显示,4大家的平均综合成本率高达98.3%。业内人士称,险企综合成本率持续上升除了与去年台风、暴雨等灾害因素频发有关,也是行业竞争加剧、全行业盈利状况更趋严峻的真实写照。
与传统保险相反,互联网保险在各种压力下却“风景这边独好”。据统计,从2011年至2013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增加到60家,年均增长46%;规模保费从32亿元增长到291亿元,年均增长率202%;投保客户数从816万人增长到5437万人,增幅566%。2013年双十一期间,保险公司推出的多款网络高收益保险产品也让“互联网保险”成功火了一把。业内普遍认为,各路保险巨头和互联网的合作,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潜藏着巨大需求的保险行业,或将成为金融互联网的下一个增长点。
同样,对消费者来说,互联网保险产品除了价格比线下便宜,购买也更为方便,正适应了网络时代门槛低、收益高、购买顺畅和网民习惯。也不难怪众多保险公司不约而同地打起了互联网金融的主意。2014年,互联网保险这块蛋糕预计也将越做越大。
互联网保险叫好不叫座
互联网保险虽然给保险业的变革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在大数据时代,险企如何利用互联网突破现有业务困境、改变游戏规则,却不是简单的事情。纵观这两年一度流行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如满月险、怀孕险等,更有推出恋爱保单、心情保单、升职保单、天气保单等虚拟保单,这些保单都是在名义上称用保单形式来传递关爱,围观创意的不少,但真正购买这些产品的却是很少,可见大多还停留在营造噱头、吸引眼球的层面上,并不真正叫座。
例如一些“求关爱”的保单,据称还附加一份保险宣言,如保险期限可以填写1万年,保险责任可以填写保障一辈子不分开等贴心话语,虽然是贴心了,但是不免有人质疑“关爱都需要买保险还算什么关爱?”而且购买过程中填写的各种信息包含隐私,又有人会打退堂鼓。再如,以微信形式存在的险企在线服务,通过微信营销推广新型保险APP应用,但根据调查,此类APP下载后卸载的几率高达70%,这些新颖又专属订制的服务效果显然未及预期。
由目前来看,能够真正满足互联网市场的保险产品屈指可数。此前,较为成功的有退货运费险、数码产品意外损坏保险以及互联网个人消费信用保险等一类保险。有电商人士认为网销保险应更多关注网店顾主的健康需求和养老需求。或许什么时候消费者真正买账了,互联网保险才算“守得云开见月明”。
互联网保险亟待监管
2013年互联网保险火拼高收益。这无形中令险企的兑付压力骤增,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保障本质却被弱化。在与互联网合作的过程中,跟风者或许更多。对扎堆互联网,不少人提出了质疑,一位业内人士就指出,这些险企中有不少是因原模式滞涨的被迫选择,或者出于攀比的心态。某保险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坦言,保险公司对互联网电销平台的建设预期很高,很多公司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砸钱也得干。
与此同时,网销主要产品形态单一也是业界担忧的问题。从产品形态上看,网销保险以两类为主,一类是理财险,一类是意外险,其他的险种屈指可数。受制于此,很多人担心网销的爆发式增长很难持续。形态单一确实需要开发出更多新型险种,只不过而且需要分清的是,创新与打造一个噱头是两回事。说到底,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并不等于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有客户需求来实际支持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求。
近日,一份规范此类高现金价值产品的通知开始在各险企间征求意见,尽管之前关于网销保险的监管政策何时出台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监管部门对目前险企狂推高收益类的理财型保险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但证监会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只说收益不谈风险接连开出罚单,也为网销保险只打收益牌敲响了警钟。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征求意见稿并不只是针对网销市场,也包括各公司在个险渠道、银保渠道陆续推出的宣传高收益类的产品,对目前网销保险产品越来越短期化、预定收益越来越高将起到遏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