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从PC端开始向移动端蔓延。
2月20日,泰康人寿的一些内部工作人员开始在微信朋友圈里“求关爱”,先是自己花1元钱购买此次微互助项目所涉及的防癌险,然后转发至朋友圈,任何朋友“关爱”1元钱,就可以为购买者增加1000元的保障额度,且最高可追加到10万元。
借着微信过年期间抢红包的余热尚未散去,泰康的微互助让微信所营造的“社交+支付”生态圈又添保险产品这一新内容。有业内人士就对其如此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求关爱”只是在互联网其中的社交网络分支的一次尝试,打造“微信+保险=关爱”的概念,启发大家原来保险还可以“玩儿着卖”。
2月28日凌晨,泰康董事长陈东升亲临创新中心指挥产品上线,“求关爱”变为了更萌的“求爱”,同时增加排名功能,微信产品特色明显。
“玩儿着卖”保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创意,就能搅动传统行业领域的一池春水。
自微信推出支付功能以来,已有不少险企在公众号中增设保险产品的自助贩卖功能,也有不少险企通过微信平台推出形式多样的营销策略,以期赢得更多人关注,然而究其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没有真正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保险。
参与泰康微互助项目的方式非常简单,关注泰康在线微信公众账号,点击微互助栏目,选择加入微互助即进入保险产品购买页面,在阅读产品条款后,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电子邮箱等信息,接着用微信支付1元钱,再分享到朋友圈,就可以等着朋友们为你增额了。若除去阅读条款时间,整个操作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
按照规定,求关爱者年龄在18到39岁的,投保1元可获得1000元保额,而年龄在40到49岁的,投保1元可获得保额为300元,保障时间均为1年。加入微互助90天后,若初次罹患癌症即可启用防癌基金。
“传统保险由于其特性,与生活的融入较难,更别说渗透到其他领域,微互助将保险产品与社交、生活、文化、习惯等融合在一起,这才是其价值所在。”一位长期关注互联网保险的行业分析师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在该分析师看来,首先泰康在微互助项目中将保险的概念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关爱、关心,用户的接受度提大大提升;其次在传播方式上,由朋友的主动请求替代了营销员的推销,购买或帮买的难度大大降低;再次操作简单方便,操作结果立马可见。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让该项目在朋友圈得以病毒式传播。
虽然泰康微互助项目接受大众检验的时间不过一个星期,但研发团队早在去年12月就已开始酝酿。
泰康人寿电子商务业务发展部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现在看到的这种产品形态其实是当初设计的第二版形态,第一版形态更像是后来大火的“红包”形态,即有意者先买,然后送给朋友,朋友领完再去投保,“这种方式下,我们做了一些调研,微信方面也给了一些建议,如送保险在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不太容易被接受,甚至有人会觉得不吉利,后来这种形态就被换成现在这种。”
搭建营销新场景
在谈到互联网金融时,应用场景被越来越多提及,有业内人士预测,2014年互联网金融的趋势就是应用场景化。所谓应用场景化就是把互联网金融的快捷、便利、通俗的投资方式用合适的途径传播给投资者和消费者,并融入日常生活,其中融入生活是关键。
在泰康微互助项目测试阶段,负责团队不仅要多方听取意见对产品进行改良,同时还要不断强化项目的娱乐性,以彰显微信平台下的社交生态。
“我们在测试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让页面加载的速度更快,修复出现的一些BUG(漏洞),并会逐步丰富产品的社交功能。”上述泰康人寿电子商务业务发展部负责人说道,“新增加的获取爱心排行榜,类似于打飞机等微信游戏都会有的一个排行榜,是为了满足不少用户喜欢在朋友圈里"炫"的心理。”
虽然微互助所搭建的“互”字社交类应用场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若想要微信作为渠道从中获得规模保费还为时尚早。
低廉的1元钱保费对应1000元保额,这种价格的设定带有营销色彩,泰康方面表示,产品定价基准是依照传统保险产品的定价思路来做的,对公司是零利润,核心是想通过这样一款社交产品让互联网上的消费者能理解保险的本质。
但如同消费者在互联网买保险更看重收益率,在微信上买保险可能更看中的是低价和人情,具体有多少人会真正阅读保险条款、真正了解保险产品内容还有待商榷。
与此同时,还有业内人士在尝试过求关爱后对产品的合规性提出质疑,如关于签订合同时投保人与被保人之间存在可保利益合规风险,按照目前法律规定,对于可保利益依然在法定三代、抚赡养关系、劳动雇佣和债务债权关系。
对此,上述泰康人寿有关负责人回应称,朋友仅是为购买者做增额,购买者既是投保人也是受益人。
此外,虽有部分试用者对晒关系网感兴趣,但仍有部分试用者认为透露保额、增额朋友圈有侵犯隐私之嫌。正所谓众口难调,如何让一款小产品合规合法且满足所有用户的体验,这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