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送红包受网民追捧。肖允摄
本报记者任翀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最热闹的活动莫过于“抢红包”:群里的一个人设定红包总金额并设置红包数量,其他人抢红包,抢到的红包中金额随机,多的可能超过红包总额的80%,少的只有一两分钱。这个游戏的好玩之处在于红包总金额不限,哪怕10元,也可以给20个人甚至100个人发红包;至于抢红包的人图的也并非红包多少,几分钱也是一个新年彩头。
微信红包只是春节前一个应景的游戏吗?显然没那么简单。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这些才是微信红包背后的诱人市场。
抢红包绑定你的银行卡
玩过微信红包游戏的人会发现,不论是发红包还是将抢到红包中的金额提现,都需要将微信账户与银行储蓄卡进行绑定。业内人士保守估计,5亿微信用户中只要有1%的参与了红包游戏,就意味着有500万张银行储蓄卡加入微信金融平台,从而具备微信支付、移动理财等功能。要知道,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虽然有超过4900万用户,但积累过程足足花费了大半年。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有人算了一笔账:微信5亿用户,如果有15%的人在春节期间发100元红包,就能形成75亿元的资金流动,延期一天支付,沉淀资金的保守收益为525万元;若30%的用户没有选择领取现金,那么其账户可以产生22.5亿元的现金沉淀,不用支付利息。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微信为什么要求用户绑定银行储蓄卡?其中的奥妙恐怕在于储蓄卡更加“实在”。比起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储蓄卡里的钱是实打实存在的;尤其在理财时,用户首选的往往是储蓄卡内的金额。余额宝的成功让市场看到了零钱理财的巨大机遇,微信发布的“理财通”作为类似的理财产品,丧失了先发优势,自然要另辟蹊径,想办法把钱从用户的口袋里掏出来。
“第二个钱包”安全吗?
微信红包虽然抢手,但也有不少旁观者。网友“莫莫”说:“我坚决不参加,随随便便就把银行卡信息与社交平台挂钩,不安全。”她认为,具备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等于是第二个钱包,它具备银行卡快捷支付、实时转账等功能,“含金量”更是大大超过传统钱包。一旦手机遗失,损失太大。
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巨头采取多重认证和第三方保险的方式提高手机钱包的安全系数。小微金融服务集团首席风险官胡晓明介绍说,以支付宝为例,其每笔支付、每次找回密码等关键操作都处在智能风险识别系统实时监控之下,不同风险级别的操作有不同要求的安全校验。有用户模拟手机被盗的情况,在自己的电脑上找回了密码;但如果别人捡到手机,想在别的电脑上找回手机支付宝密码,必须经过“机校验码身份证信息”等更高安全级别的校验。此外,第三方保险能为手机钱包的安全性“兜底”,用户账户被盗时,第三方保险公司全额赔付,金额无上限。他透露,目前支付宝的风险概率被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内。
互联网产业研究员唐汹却指出,随着移动支付客户端越来越多,不能保证所有的客户端都有完备的风险控制手段;而且,“第三方保险只是托底手段,如果账户真的被盗,取证确认过程会比较漫长,对用户而言,最实际的做法是选择可信的交易平台,管好自己的手机。”
莫忽视互联网理财风险
唐汹表示,微信红包的“醉翁不在酒”预示了今年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类似余额宝、理财通等与移动支付相关的理财类产品数量还将增长。此类产品的理财风险监管也待跟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仅直接取名为“菖菖宝”的理财产品已经超过20只,其中绝大多数是货币基金类产品。此类产品大多喊出“年化收益率7%”、“随时赎回、随时使用”等宣传口号,本身就对市场存在一定的误导。根据统计数据,2013年全年货币基金平均收益3.96%,业绩最好的货币基金(A类)全年收益率也只有4.38%,与“菖菖宝”的宣传仍有相当距离。
一家银行的柜员小吴告诉记者,近日前来要求开通网银的中老年客户明显增多,“他们本来觉得网银不安全;但现在很多互联网理财产品只能用网银买。”小吴坦言,银行鼓励用户使用网银,因为一些简单的交易可以通过网银高效完成;但他个人觉得,如果用户本身对互联网操作并不熟悉,开网银只是为了买互联网理财产品,那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他觉得,互联网金融不应当简化理财风险告知、客户签署理财风险书等环节,在后续理财时也应该增加相应的安全提示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