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作者罗毅/文
近期,保监会动作频频,继放开险资投资创业板禁区之后,又发布了将启动1999年前高利率保单投资蓝筹股的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部分持有历史存量保单的保险公司申请试点。
其实,保监会一直未禁止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蓝筹股也在其中,从此角度看,“启动”一说并不准确。而新规并非空喊口号的救市之举,而是险企和蓝筹双赢的监管创新。
投蓝筹股有新意
上述政策有两个要点:设定独立账户封闭运行和试行逆周期资产认可标准。目前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占比不到10%,虽然蓝筹股占比较大,但离“股票%2B股票型基金20%”的上限较远。一直以来,无论是老保单还是蓝筹股,均未作为特殊项目出现在险资运用的规定中;那本次新规又有哪些不同足以改变现状呢?
关键之点在“逆周期资产认可”。虽然尚未公布细则,但预计未来将对独立账户放松偿付能力监管,使这部分资产在会计和偿付能力上的价值更稳定。
目前对于股票资产,是按照账面价值乘以95%计入认可资产,也就是按市价打折计入。但在负债端却是以数值稳定的法定准备金计入的。一动一静不匹配,导致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随资本市场波动而大幅波动。
“逆周期”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可能股价上行时降低认可比例,下行时放宽认可比例;或者通过初始价值计算认可资产;效果都是平滑蓝筹股投资后的资本金波动,降低了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偿付能力额度本是保监会的监管体系,但这次新规却首先“经国务院同意”来协调,预示了新规或涉及到财政部等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上的针对性调整,可能也会减少保险净资产的波动。
根据调研,这项新规主要是由中国平安( 行情 , 问诊 )提议和推动。现存老保单的准备金在全市场约有6000亿元,上市公司中平安有1300多亿元、太保有500多亿元,新华有60亿元,国寿因其在上市时将老保单全部剥离给集团,所以上市公司没有,预计国寿集团还剩3000亿元。
这部分保单的特点是久期长(还剩20年左右)、资产稳定(很少有退保)、具有利差损等特点,但从财务报表的角度上看,由于已经在2009年新会计准则时一次性增提了准备金,之后同类保单均采用统一的准备金折现原则,因此,老保单也并非财务上的“高利率”。20年的久期很难找到债券资产来匹配,考虑到蓝筹股的低估值和长期分红的稳定性,成为较好的匹配资产。
平安较早实现了各类保单的分账户管理,该账户配置蓝筹股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保单,因此,新规就像是为平安量身订做,实施后平安将受益最多。
1999年之前的老保单主要集中在大型保险公司,如果统计人寿、平安、太保、泰康、新华、太平六家主要大型保险公司的相关数据,截至2012年底,寿险负债准备金合计约为3.1万亿元,我们用此数据模拟替代行业的准备金水平。
预计老保单负债准备金在总体准备金中占比在10%左右,我们分为10%、11.5%、13%三档,对应的老保单准备金分别为3062亿元、3522亿元和3981亿元。现在全部A股总市值约为26.5万亿元,流通市值约为19.3万亿元,假设老保单都用于购买A股股票,则占流通市值比重为1.6%、1.8%和2.1%。
由此可见,该政策对于整体A股市场影响较小,其主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向市场释放积极的信号,有利于A股企稳回升;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险公司提升投资收益。
1月13日,保监会称拟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投资比例的详细规定部分删除,改为“另行规定”。另行规定的版本,一方面是有可能确立老保单独立账户的认可标准;另一方面是在2013年9月底,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采取“大类监管”方案。
过去的“穷举式”监管模式难以跟上投资端对手的最新变化,“大类监管”意味着未来将放弃细目,只抓大类比例。这既是国外通行的做法,也是监管迈向市场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