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说一张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牌照转让价2000万元起的时候,林波(化名)的第一感觉是不可思议。林波所在公司早在2012年上半年就拿到牌照,运营一年有余,业务虽有进展,但在银行和互联网平台夹击下,始终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还有企业想在这个时候进入“围城”。
林波算了一笔账。目前,偏股型基金申购费率为1.5%,网上申购一般都打到四折甚至更低。但是,事实上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不可能将这部分都收入囊中,因为还须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监管银行支付相应费用。此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一般提取0.3%左右的费用,有监督资质的银行对第三方基金销售监督业务每笔收取0.1%左右的费用。“最近,对于千分之三的收费,有些支付机构已经不愿干了。”
“如果和银行直连,银行开出的价码比支付机构还高。”林波说,在这样的收支结构下,公司近百号人员的工资成本都没办法覆盖,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公司不得不以亏损收场。
按理说,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还可从基金公司获取尾随佣金,但这部分收入显然需时间积累才能实现。“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所掌握的基金存量规模相对有限。在各家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基金交易中,占比较大的还是货币基金,货币基金管理费本来就不高,即使能收取四成管理费作为尾随佣金,总量也十分有限。”林波表示。
本来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还可站稳脚跟、徐图进取,不过,2013年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打乱了他们的步调节奏。让多家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始料未及的是,自阿里推出“余额宝”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基金理财市场,几乎“形成了类似于线下的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地位”。这让一些在流量资源上没有太大优势的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倍感压力,因为自身的长处在于基金研究和资产配置能力,但现在客户的目光都被“余额宝”们吸引去了,自身的专业能力短期内似乎失去了用武之地。“难道基金销售就是货币基金吗?就是某某宝吗?”林波反问道。与此同时,“不穿西装”的互联网巨头们以变相补贴收益率的形式争夺客户,几家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也不得不加入战团,最终“体制内”的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因此触碰到监管红线。
与创业初期的踌躇满志不同,在实际经历了运作一家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的种种艰辛后,林波切实体会到第三方销售并非“金矿”。事实上,截至2013年11月,获得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牌照的共有26家企业。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真正勉力推进公募基金销售的只有七八家,其中不少企业还是以信托或类信托资管产品为业务重心。然而,还是有不少公司希望进入这一领域“淘金”,甚至有人愿直接花钱买一家拥有牌照的“干净的壳公司”。一位业内人士感慨:“感觉还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我都劝退很多人了。”
现实的残酷在促使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进一步思考自身定位和差异化竞争策略。能让他们找到一点自信的还是在于研究实力。“如果淘宝卖非货币类基金产品,能重现‘余额宝’的辉煌,那我们就真只能把牌照还回去,没法玩了。”林波半开玩笑地表示。另一家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人士认为,如果说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扮演着交易通道、资产配置、产品优选、产品创设四种角色,仅就交易通道而言,同银行、互联网平台相比,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的确没什么优势,但更重要的还是后面几种角色的发挥。
“我们的FOF模拟组合运行一年,效果不错,只是培育市场需求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林波表示,公司想要重点做的还是投顾业务,专业能力才是突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