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财提示:“准三口”之家勿盲目“打新”
货币基金与银行理财产品成“标配”
元旦过后,“余额宝”与“打新股”成了理财市场中的香饽饽。实际上,“打新”产品偏重于短线投资概念,资金占用成本较高,以下案例中的“准三口”之家,就不必配置过多的“打新”产品,短线投资也应做平衡之选,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均不可偏废。
案例一
文先生31岁,太太预产期在3月初。文先生是一家百货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年薪10万元;太太是该百货公司的柜台经理,年薪6万元。住在越秀区一套价值220万元的小面积住宅中,月供3500元。家庭现有流动资产基本是现金,现金17万元,另外有8万元的偏股型基金。
案例二
孔先生35岁,太太将在4月生产。孔先生是一家电子公司的股东与副总经理,年收入约有35万元。太太目前是全职主妇。全家住在海珠区一套价值380万元的大面积住宅中,已供完贷款。家庭流动资产现有如下:现金约20万元,被套股票15万元(市值),货币基金12万元。
理财分析:
因处在“两口之家”向“三口之家”转变的特殊时期,以上两个家庭需要的是一份为期3个月的短线理财计划。如何平衡效率与风险,科学短线投资、合理消费,是目前理财规划的重点。
总体来看,两个家庭的成员工作稳定、健康年轻,具有较高的理财成长性,较适宜采取稳健风格的策略。为此,不必持有过多的现金,目前两个家庭的现金持有量都过多,可分散购买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即使要预备一些现金给婴儿、产妇购买必需品,也可通过网络把现金存在“余额宝”里。
而出于“稳健”投资的平衡理念,对于两个家庭来说,“打新”方面的投入不应超过流动资产的25%,在短线投资中的比例,也不适宜超过60%。
理财建议:
文先生:
1.对于即将出生的宝宝,建议预备3万元的“生育”基金。其中,建议2万元购买货币基金,随时取出应急;1万元可存在“余额宝”之类的网络平台,为宝宝、宝妈适时购买用品。
2.购买5万元的期限为3个月的浮动利率型的银行理财产品,再购买4万元的“打新”类型的基金。
3.短线理财之余,中线投资不可偏废。建议再购买5万元的1年期限保本类型银行理财产品,继续持有8万元的偏股基金。
4.生育宝宝之后,按照广州目前的生活水平,家庭月消费额将上升到7000元以上,其中包括了至少2500元的养育宝宝支出。建议将家庭月消费有效控制在8000元以下,加上供房款,家庭月支出将达到11500元。
孔先生:
1.孔先生家可能会请“月嫂”,宝宝生育支出需要多出1.5万元,共计4.5万元。3.5万元购买货币基金(保留12万元中的部分即可),1万元存“余额宝”。
2.虽然股票市值高达15万元,但仅靠股票“打新”不太靠谱。建议可划5万元股票“打新”,其他5万元购买“打新”类型的基金。可考虑调仓换股。
3.投资5万元于期限3个月、浮动利率类型的银行理财产品;5万元购买期限1年的保本常规类型的银行理财产品。
4.12万元的货币基金数额过高,除了保留3.5万元货币基金、1万元存余额宝之外,剩余的产品继续“中线投资”,7.5万元建议逢低购买混合型基金。
5.如果算上聘请保姆的费用,生育宝宝后,孔先生家庭的月消费支出将超过1万元,建议控制在1.3万元之下。(记者井楠)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