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向某门户网站“保险绿色通道”投诉称,2012年接到某人寿险公司业务员来电,推介一款“收益比银行存款划算”的分红型理财产品。于是,网友抽空去该公司了解情况,业务员称年交1万元,交满10年之后可全额退还本金,每年固定收益10%,另有分红。网友听后就心动了,随即签单。但去年末,网友得知这款产品不仅10年后,而且终身不能全额退还本金。若退保只能按现金价值计算,1万元保费要亏损6000多元。网友这才意识到自己被业务员误导了,马上向该保险公司有关部门反映,对方却以合同是本人签字为由,不予处理。
综观此事,有两大疑点不容忽视:其一,业务员不论在电话里还是当面介绍产品,都隐瞒了本金终身不退的真相,相反利用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多收益的心理,强调固定收益及红利,诱使网友冲动投保。并且据该网友反映,保险合同上也未注明“不能全额退本金”的字样,身为外行人的消费者,又怎能及时得知业务员隐瞒关键事项?看来,这位网友很可能遇到了保险销售欺诈。其二,可以想见,网友之所以选择该公司产品,除了业务员宣传得“花好稻好”,公司多年的品牌效应也是促使他下单的一大原因。但如今,业务员“连哄带骗”进行销售误导,保险公司有关部门却不做任何调查,一句“自行签字,自行买单”就将其打发。如此做法终究难以让人信服。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忽悠消费者的不单单是直接销售产品的险企,代销保险的商业银行也有不少这样的事例。这不,另一位网友近日发帖称,3年前他在沪上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一位理财经理向其推荐某人寿险公司一款两全险,称年交1万元,交满5年后,从第6年起可将本金及红利全额取出,且每两年有返利,并在网友持有的该行储蓄卡中可看到,如不取则利滚利。由于多年在该行办理业务,出于信任,网友购买了这款产品。
然而,三年来,虽每年交纳保费,但网友从不曾在储蓄卡中看到理财经理所说的返利,期间他致电该行,得到的答复是“对代理业务不太清楚”。直至日前,网友致电该人寿险公司询问到第6年如何取出本金及红利,才被告知到第6年根本拿不回所交纳的5万元保费,按照现金价值只有4万元。
显然,这位网友遇到了一家“不厚道”的银行。原因有二:其一,既然是该行理财经理大力推介人寿险公司的产品,那么网友的遭遇,银行也负有一定责任,怎能以“对代理业务不太清楚”就将其打发?毕竟投保单上也盖了银行的印章,若消费者有疑问,作为保险代销方的银行只想撇清干系,是否可以解释为银行“联手”保险公司哄骗客户买保险?其二,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代理保险业务应严格遵守《保险法》等相关法规,充分保护客户利益,充分揭示保险产品特点、属性和风险,不得对客户进行误导。但就网友的遭遇来看,这家银行的行为无疑有悖于上述规定。
众所周知,银行热衷与保险公司合作乃利益所使。由于基于对银行的信任,许多人买保险买得稀里糊涂,只因一些银行人员推销保险时不能完全做到告知义务,导致客户成为“待宰的羔羊”。虽然随着监管层持续整顿银保合作,目前的管理已比较严格,但基于网友遭遇的被忽悠现象仍然存在,希望代销保险的银行应进一步秉承真实、诚信原则,不要一味追求业绩而忽视对消费者负责,否则,不仅消费者的利益存在风险,而且银行及保险公司也难免遭遇口碑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