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文成培育稻虾共养偏远农村特色产业:澳洲蓝龙虾 山区来安家

文成培育稻虾共养偏远农村特色产业:澳洲蓝龙虾 山区来安家

温州网 2024-08-15 15:04:02

  温州网讯  缺少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偏远山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助力村民就业增收?文成县黄坦镇做出了新尝试——探索稻虾共养的农业发展模式。

  近日,来自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的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郑文豪,现场向记者介绍了这一山区淡水养殖产业。在黄坦镇的虾塘边,郑文豪捞出一只澳洲蓝龙虾,用两根指头捏着向大家展示这个品种。

  澳洲蓝龙虾学名叫四脊滑螯虾,又称为红螯螯虾、淡水小青龙等,是小龙虾的近亲。和小龙虾相比,它头更小、身体更厚实,在阳光下浑身闪耀着青蓝色光泽,挥舞两只大钳子奋力挣扎,展示自己的威武。一不小心,郑文豪就被它挣脱手掌,逃回水塘。

  这种生机和活力表明这个原产于大洋洲的物种,已经成功适应山区生活,给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带来新的希望。

  2019年,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的省派农指员来到黄坦镇。经过调研发现,这里的偏远山村普遍缺少连片土地、山水风光、启动资金等农村发展所需的常规资源要素。耕地和山地是它们现有最主要的资源,这些土地一年基本只种植一季单季稻作为口粮,其余大部分时间被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根据这一现状,省派农指员将如何更好地利用山区土地开展农业生产,作为助力当地三农发展最现实的途径。结合外地考察、项目可操作性、投资体量、技术难度、市场饱和度等多方面考虑,最后决定尝试澳洲蓝龙虾稻虾共养模式。

  下派干部推动当地能人叶凤右牵头成立温州依水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41户农户入股,投入50万元,统一流转百亩土地,建设养殖区、设施大棚等内容进行稻虾共养。

  在该公司养殖基地里,记者看到,稻田四周挖成沟、放满水,水稻种在被水沟包围成的“小岛”内,水沟里放养着澳洲蓝龙虾。这种稻虾共养方法,更适合依仁村这片尚有一定面积相连平整耕作区域的土地。在同一片耕地里把稻虾分开种养,“这样水稻的播种收割和澳洲蓝龙虾的养殖捕捞,就不会相互干扰。”郑文豪解释。

  下派干部还和养殖户们一起摸索提升稻虾共养技术。比如在本地育苗环节,把普通PVC塑料管截成一小段一小段放进设施大棚池塘里,作为澳洲蓝龙虾的“婚房”,让它们一对对都有独立交配空间,避免打架争地盘。自制网兜作为“产房”,引导它们到里面产卵,再把卵和网兜一起转移到另外的池塘,让卵和大虾隔离提高孵化成功率。

  如今,这种稻虾共养模式开始产生出多种效益。首先,农村土地的活力被激发出来。“我们养殖的澳洲蓝龙虾,每公斤售价是普通小龙虾的三倍,在本地就供不应求。”叶凤右说,养殖第一年公司就实现销售额100万元,去年扩大养殖面积后销售额增加到265万元。

  其次,按相关政策,开展连片综合种养的土地,每亩除了能获得500元水稻种植补助外,还有500元综合种养补助。此外,同一片土地上水稻种植照常进行,不仅对粮食生产没有影响,而且在稻虾共养效益和双重补助的激励下,一些土地承包户也开始重新耕种抛荒地。

  郑文豪计算,开展稻虾共养的耕地,每亩平均产出比原先只种植水稻提高了三倍多。“依水园”公司还为周边低收入农户提供70多个就业岗位,一年发放劳务工资30多万元。

  下一步,黄坦镇将继续尝试澳洲蓝龙虾本土化育苗,降低外地购买虾苗的成本和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损失,为这个淡水养殖产业提供新保障。

  记者手记

  这道光,叫资源充分利用

  缺乏支撑发展的各类资源要素优势,是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普遍现象。但即便如此,在这些地区,仍有一些天然存在的物质或非物质条件,比如山水、土地、空气等,它们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它们的潜力还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就能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文成县黄坦镇在“稻虾共养”上的探索,就是有益的尝试。开展这一尝试,首先是摸清了偏远山区家底,根据现实资源的自然属性,找到尽可能充分利用的途径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结合资金投入、技术难度、市场供应等因素,不要盲目跟风或一味追求新奇,以免效益不佳挫伤农户积极性。其次,在实施开发中要始终关注项目的溢出效应,不能让支农资金和扶持政策只为少数人带来利益,而应该尽可能惠及更多群体,带动整体就业增收。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文成培育稻虾共养偏远农村特色产业:澳洲蓝龙虾 山区来安家

  记者 张睿

  通讯员 包永强 实习生 胡林煊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财经频道 编辑:温正祥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