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取消预售!我们需要怎样的“618”?

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取消预售!我们需要怎样的“618”?

潮新闻 2024-05-23 09:09:17

  “618红包雨来啦”“618抢先购”“跨店满300-50”……近期,你收到618活动的短信“轰炸”了吗?6月临近,各大电商平台相继启动618大促活动。这几天,拼多多、天猫、快手等平台陆续开卖,抖音、京东也分别将于5月24日和31日晚开启大促。相比往年,今年618,天猫、京东、快手等电商平台纷纷宣布取消预售机制,主打简单直接的“现货开卖”,这也成为今年大促的新变化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618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连日来,有关#多家出版社抵制京东618图书大促#的话题也在网上引发热议。京沪56家出版机构联合抵制京东618低价售书,认为平台提出的促销折扣已经触及到了成本线,带来了无序竞争。而京东员工则发问“只是想卖更便宜的图书,更好的让利消费者”,“我做错了啥呢?”

  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玩法渐趋复杂、大促常态化,消费者逐渐对活动“脱敏”,商家也常困于低价竞争。曾经的大促活动魅力不再,此次618取消预售,被视为平台回归用户中心的一大信号,但站在今天“轰炸式”的大促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需要怎样的“618”?

图源:天猫、京东活动海报

  为促销“做减法”

  预售,曾是电商平台大促活动推出的一大策略,其在吸引消费者买单、帮助商家减少库存风险的同时,也拉动了电商平台活动期间的GMV(商品交易总额)。但近年来,其复杂的计价与弊端,常让消费者头疼不已。

  大促还没开始,商家已挂出活动商品链接,消费者先付定金,开卖时再付尾款,几天折腾下来,只图一个比平时更优的价格,这是曾经活动期间不少消费者的常态。

  “以前促销还能提前看看,现在活动太复杂了,满减、折扣、红包雨各种优惠,一通计算下来,其实没比平时便宜多少。”95后上班族思思(化名)告诉记者,自己曾兴冲冲买过预售的产品,从下定金到付尾款,中间经历的时间久不说,到活动最后一天打开商品页面一看,价格和提前下定的差不多。

  促销作用在减弱,弊端却在逐步凸显。“为了凑单预售买了个盲盒,快一个月了还没发货,我真无语啊。”面对预售商品不发货,消费者“十七”(化名)陷入了纠结:不取消订单,等发货遥遥无期;如果取消订单,考虑前期的沉没成本,“十七”对商品又有了“势在必得”的斗志,“每次打开平台都要挣扎一番,太难受了。”

  在社交平台,因预售带来糟心体验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下定金时,店铺还没折扣,结果活动期间打折下来商品比预售还便宜,这是在‘消费’我们消费者吗?”一位网友质疑。打开黑猫投诉平台,“在号称最优惠价的双11花3100多元买了冰箱,一个月后降价了快200元”“预售的雪地靴等了20多天没货”等投诉,也在诉说着大家面临的预售困境,不少在消费者认为在购物后,好像被平台和商家反薅了羊毛。

黑猫投诉平台,关于预售的投诉有近9万条。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消费者苦“预售”久矣,在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亦有提及。该情况分析指出,根据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存在“尾款”涨价不诚信、预售商品不价保、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最低价”宣传不属实等问题,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

  不止预售,以预售为代表的促销玩法,近年来已经被广为诟病。每年大促之际,消费者面对复杂的计价方式,都要调侃一嘴“仿佛在做数学题”。对消费者来说,需要的是一个简单、直接的“618”购物节,而取消预售,正是平台转向的重要一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商市场,简化活动规则、改善用户体验成为了平台的共识,平台正通过给促销“做减法”,吸引消费者的回归。

  看不见的“拉锯”

  平台取消预售,回应了消费者的需求,对商家影响几何?从表面来看,预售可以帮助商家提前锁定订单,合理安排生产和库存,同时也能让销售数据更加“漂亮”。但在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秘书长郑经全看来,取消预售,既是消费者呼声的回应,也是平台与商家“拉锯”的结果。

  在以往的大促中,预售模式既能以低价等优势短时间呈现“火爆”销售现象,又能拉长活动周期,让GMV数据更好看。为鼓励商家加码预售营销,平台往往会将预售额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向商家分配后期活动的曝光流量,这也导致商家预售压力加大。

  “为了让GMV更好看,很多大品牌从预售阶段就领任务承压卖货,只为争取更多的流量。”郑经全解释,为了获客,品牌商家往往通过爆款商品的预售短期堆砌出较高的GMV数据,争取流量支持。但实际上,此举牺牲了其他时段的订单,加上营销和让利成本,品牌商家的获利有限。这几年,随着电商平台获客成本增加、大促作用削弱,加之平台价格愈发透明,商家不愿再配合平台走以折扣和短期销售数据换流量的道路。

  不止大品牌,预售的退货风险和成本也让中小店铺有苦难言。“现在电商平台退货率很高,特别是女装市场,因为有个性化要求,胖了瘦了颜色不对都得退,但大促本身走的是低价,一退商家就得承担运费成本,卖得多就亏得多。”在杭州的中国服装第一街精品童装市场,添添店铺负责人施梦露告诉记者,自己身边就有从事电商的朋友,对他们而言,预售的等待时间拉高了商品的退货风险,“消费者今天买这个,明天看到更好的就想退了前一个,选择范围扩大了,同时退货率也更高了。”

添添店铺。记者 陈雷 摄

  值得注意的是,预售模式还容易让商家打起“空手套白狼”的主意,引发无序竞争。在精品童装市场,后背小子店铺负责人林小彩虽然主营实体店,却真切地被预售模式“伤害过”。“我们设计、制造的衣服,自己拍的图,被别的商家拿到电商平台开启预售,价格只是我们的批发价。”林小彩说,自己也买回来看过,盗图店铺的衣服质量比自家差很多,但其低价竞争对原创伤害很大。

  与上述出版社面临的低价困境类似,因预售往往跟大促捆绑在一起,对电商平台的中小店铺而言,复杂的大促带来不小的“负担”。“像618、双11这种活动,以前我们都是亏本在搞,如果你不参与,次年就更不给流量了。”一位曾开设网店的店主向记者透露,因为无流量扶持,这几年不少店铺奔向于微信、抖音等平台,尝试通过内容实现引流。

  在社交电商崛起、竞争加剧的今天,取消预售,是平台、商家、消费者共同的需求。曾经,大促的初衷是希望平台、商家、消费者实现“三赢”,但今天,高频次的活动也为商家带来不少困境,商家需要怎样的“618”?是平台在唤回消费者外,亟需作答的“命题”。

  “重建信任成本”

  在激烈的电商市场,各大平台取消预售释放出哪些信号?郑经全认为,最直观的是,电商平台不再以GMV为执念,而是通过简单、直接方式,让商业要回归本真。

  自2009年淘宝启动双11活动以来,15年间,随着社交电商平台入局,为吸引消费者,电商造节花样层出不穷。纵观其中,其竞争核心仍围绕低价展开,在郑经全看来,这种单纯的利益交换将平台、商家、消费者间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不利于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

  “平台搞大促都号称全网最低价,但消费者拿到最低价了就会放心吗?”郑经全举例介绍,商业的底层逻辑是信任,以内容电商为例,与传统电商相比,内容电商多了讲故事的环节,更易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便是其受青睐的原因。

  但这些年,各大平台低价大促的“轰炸”,让熟悉了其间套路的大家互不信任,这也导致一部分人在各大平台、商铺间反复跳跃对比价格,一部分人则直接退出了活动。

  在电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平台和商家该如何唤回流失的消费者?市场又需要怎样的“618”?在郑经全看来,“重建信任成本”是方向,也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

  对平台来说,今年618取消预售即是一个信号,它意味着各大平台都在向用户倾斜,通过简化规则、全程价保等服务升级措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留住消费者。以天猫为例,今年618期间,天猫进行“先涨后降”管控,支持商品从付款后至7月5日期间进行全程价保服务,还推出活动商品包邮等多个举措升级消费者大促期间的购物体验。

  而对商家而言,低价战略并非店铺良性发展的最优解,在价格逐渐透明化的今天,商家也需将交易的重点从简单的利益交流向文化、价值交流升级,通过各类服务增加消费者粘性。

  “所以今年业内有个趋势,就是喊着要回归线下。”郑经全觉得,特别是对品牌商家而言,在线上“卷”价格效果削弱后,大家会更趋向“线下体验+线上销售”的模式,在消费者的体验上下功夫,以此增强商品竞争力。

  来源:潮新闻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财经频道 编辑:徐彬彬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