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库水澄清,波光荡漾,珊溪水库两岸群山连绵,草木掩翠。“捕鱼了!”随着珊溪水库捕捞队队长老钱的一声呐喊,在6名队员熟练配合下,不过十来分钟,一网2000多斤重的包头鱼(鳙鱼)便从水库上打上来,一条条在网中鲜活跳跃(见图)。
据悉,自2018年起,珊溪水库的渔业经营收益中每年拨出不低于220万元用于支持库区周边8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建设,如今已经是第三年了。
构建鱼水生态
走出“绿水青山”致富路
“珊溪水库的包头鱼头大身瘦,肉质鲜嫩,回头客多,我当初就是看好它有潜力,才转行做这个的。”在珊溪镇农贸市场里,有一家“珊溪包头鱼”直营店,这是整个镇上唯一一家水库包头鱼的经营店,老板林加昌一边收拾鱼头,一边介绍。
林加昌是文成人,原先是做水产品批发的,在知道水库放出特许经营许可证,就去招投标,这一做已经做了3年。他说,一开始珊溪鱼头的名气没有打出来,生意一般,而如今,他一个门店一天能出售100斤鱼。“你看,我现在宰杀的鱼就是要送到车站,给平阳的游客带回去。”他介绍,如今除了本地人来买之外,还有杭州、宁波等城市以及福建、江苏等省的客人慕名来购买。
“我们文成是有名的侨乡,这几年归来的华侨,回来的基本都会来尝一口鲜,年底的生意更好。”林加昌说,今年的鱼品质越来越好,大鱼还需要预订。
为什么说鱼越捕越大呢?近日,市公用集团珊溪水库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经评估,自2017年珊溪水库实施保水渔业模式以来,库区现有鱼类已达37种,共分5目11科30属,较2017年增加2种,生物多样性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趋于完善,已初步建立了水库鲢鳙鱼生产指标与水库水质的关系曲线。
目前,珊溪水库水质持续改善和提升,珊溪大坝前水质稳定在地表I类,珊溪水库全水域3533公顷600吨鲢鳙鱼已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成功创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
“好水养出好鱼。”市公用集团水保分公司总经理潘三林提到,珊溪水库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库区居民的致富之路。
每年安排“分红”220万
“补贴”85个经济薄弱村
“每年我们将从渔业收益中安排220万元用于支持珊溪水库周边8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建设。”潘三林说,自2018年起该公司累计捕捞量约68万斤,销售量51万斤,销售收入682万元,销售收入逐年递增。
记者从珊溪镇镇政府了解到,该镇每年能从渔业收益中得到55万元分红,分发到8个村,不少村将这笔补贴注入基础建设中,其中街头村三年共分得16.8万元。
“接下去很快就到重阳节,我们开始着手准备今年的‘孝顺子孙’评选。”该村副村主任王秋红介绍,街头村是有名的孝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评选“孝顺子孙奖”,30年时间,已经成为当地的传统与新风尚。
王秋红介绍,街头村总人口2800多人,若是将渔业分红挨家挨户分到每一户手上,则一户只有几百块,经村民代表们共同商议,决定将这笔钱作为集体收入来源,投入文化礼堂建设中。
街头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店面出租、山林承包等,年收入约280万元,再加上乡贤的资助。2020年,总投资约300万元的文化礼堂开馆,馆内建设有留守儿童之家、党群服务中心、避灾点等多个设施。
“除了‘孝顺子孙’的评选外,我们还为老年人庆贺金婚银婚,为留守儿童上课,还有民间乐团表演等。”王秋红说,自开馆以来,文化礼堂已经成了当地村民最喜欢的场所。
珊溪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将这笔渔业分红用到基础建设中的不仅仅有街头村,还有街尾村、富强新村等,各村切实将钱用到了“刀刃”,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提高了库区百姓的生活幸福感。
每天供应3000斤以上活鱼
助力库区村民收入共增
自市公用集团水保分公司经营保水渔业以来,已组建专业的成鱼捕捞和销售队伍,配置24万斤暂养网箱,可满足每天3000~5000斤的活鱼供应。
潘三林提到,目前已建立起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实现线上温州市区全覆盖,线下形成市内三区覆盖,在瓯海、龙湾、鹿城等地增设了授牌品鱼馆,进一步推动珊溪水库有机鱼品牌的推广。
除了渔业收益的220万元之外,市公用集团水保分公司还积极为库区周边村民提供渔业捕捞、生态暂养、病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共推库周山区淡水养殖业科学发展。
他们与属地政府加强协作,通过共同举办鸟人飞行大赛、包头鱼烹饪比赛等,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近期,珊溪水库保水渔业模式已在文成县高二电水库试点实施,累计放流鲢、鳙等鱼苗1万余尾,水源地防护设施同步施工,预计一年可以增加成鱼捕捞量5万斤以上,将有效带动库周村庄完善基础设施,助力村民收入共增。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一条包头鱼“游”出富裕之路 珊溪水库库区周边85个村可享受每年渔业“分红”220万
记者 傅芳芳/文 李立/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