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2020年疫情期间,两个月内我国新增外卖骑手58万人,其中40%来自制造业工人,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工人正在离开工厂而选择送外卖。”4月19日,央视财经报道播出的一条新闻登上热搜,年轻一代从制造业的流出现象引发了各方的关注。
有着明确的“职业成长路径”的制造业工人,与几乎没有就业门槛、劳动保障亦存在明显不足的“外卖小哥”之间,孰优孰劣,本应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但在这条新闻下方,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们在评论区却一片倒地对“制造业工人”这一岗位进行了吐槽:
“制造业所谓的‘月薪8000’是建立在连轴转加班加点基础上的。”
“制造业稳定吗?订单旺季一过,可能马上就要裁人了。”
“除了那些人人向往的大厂以外,很多工厂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与十几年前几乎没有差别。”
……
虽然一些观点亦有偏颇之处,但很多网友们所说的很多“槽点”确实命中了那些转型升级进程相对滞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短板。制造业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不讨喜,既来自于油污、嘈杂环境以及劳累等标签化的传统形象之“名”,更来自于许多企业“实际待遇”或者说“综合待遇”确实不如外卖小哥之“实”。
这与20年前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当时,许多内地青壮劳动力以去沿海城市打工为时髦,以去制造业工厂为第一选择,这种对于“制造业工人”趋之若鹜的潮流甚至催生了“留守人群”这一特殊人群。
而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足足提升了20个百分点以上,其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在互联网经济的加持之下,其就业岗位总量、职业形象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说“吊打制造业”或许稍嫌过分,但其成为年轻人的首选已是不争的事实。
互联网乃至于物联网时代依然在不断迭代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还将持续推进,留给制造业企业的选择其实只有转型升级一条路了。
格力、比亚迪乃至我们温州本土的正泰、华峰,看看这些转型升级走在前头的制造业龙头们,在很多年轻人的眼中,他们所提供的一线岗位已经不再属于“制造业工人”范畴了,而是从蓝领迈向金领的机遇。
这才是今天的制造业所应该具备的形象。
来源:温州商报
评论员 李显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