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房产|汽车|教育|健康|育儿|旅游|爱龄|新闻|温州|原创|E评|财经|图片|专题|辟谣|政务|乐善|视频
新闻、广告合作热线:0577-88857761
推荐阅读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财经网 > 即时新闻 >正文
推进温州瓯文化建设的探讨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1-20 11:06:00 字体:

  徐亮南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8年,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温州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方案》《关于推进文化温州建设的实施意见》,高屋建瓴地规划了温州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传承的整体布局。温州传统文化是温州的宝贵资源,也是培育温州新型文化业态的基石,推进温州瓯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改革开放再出发之本。

  瓯文化简述

  夏商周时期,温州其地为瓯地,其人为瓯人,属于远古百越族之一,因位于中原以东、东海之滨,被称为东瓯、瓯东、瓯越,简称为瓯,早在先秦《山海经·海内南经》里,就有“瓯居海中”记载,晋代郭璞注释“即东瓯,在岐海中也”,南朝宋时,谢灵运来温时《邻里相送方山》诗里就有“相期憩瓯越”。

  由瓯字衍展开来,秦汉时期,温州首次具有正式行政区划,建有东瓯国。在文化地理上,温州有瓯江、瓯水、瓯海、瓯浦、瓯郡。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姚氏云:瓯,水名。《永嘉记》:‘水出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谢灵运在温《北亭与吏民别》诗里写道“憩泊瓯海滨”。

  汉晋以来,温州出产特有釉下褐彩青瓷,后世名曰瓯窑瓯瓷,宋代有贡品瓯柑,深受苏轼等名家诗文歌颂,此后工艺美术上有瓯塑、瓯绣,戏曲上有瓯剧,菜系里有瓯菜,由此,瓯既是地域符号,也是文化符号,温州人被称为东瓯之民,两千多年来,东瓯之地孕育了无数优秀的瓯越儿女与深厚的瓯越文化,成为全国独有的山水诗发祥地、南戏故里、数学家之乡,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永嘉学派、永嘉医派、永嘉弈派。

  而这些,都可以用“瓯文化”来概括,即泛称温州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

  温州瓯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市出台的《温州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方案》《关于推进文化温州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温州瓯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近些年来,温州兴建或重修了不少瓯文化场馆,比如市区的东瓯国历史陈列馆(东瓯王庙)、温州博物馆、南戏博物馆、科举试院展示馆、温州教育史馆(籀公祠)、非遗百工馆、数学名人馆(谷宅)、谢灵运纪念馆(如园)、郑振铎纪念馆、夏鼐故居、朱自清旧居、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瑞安的叶适纪念馆、陈傅良纪念馆、玉海楼、利济医学堂、心兰书社,乐清的王十朋纪念馆,瓯海的弘一大师纪念堂、南怀瑾书院、琦君纪念馆,平阳的苏步青故居,文成的刘基庙等,这些文化设施已经成为温州瓯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同时,举办了各种文化先贤的宣传纪念活动,如2010年瑞安市举行了叶适诞辰860周年纪念活动,2011年温州市举行了刘基诞辰700周年宣传活动,2012年乐清市举行了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2015年瑞安市举行孙衣言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2016年至2018年温州市连续举行了三届谢灵运文化节暨“国际山水诗之旅”大型活动,2017年瑞安市举办了陈傅良诞辰880周年与孙锵鸣诞辰200周年的纪念宣传活动。还出版了不少瓯文化的系列书籍,如《温州文献丛书》《温州文献丛刊》《乐清文献丛书》《平阳地方文献丛书》《瑞安地方文化丛书》《瓯越文化丛书》等。

  以上种种,都成为温州瓯文化对外宣传的标志性事件,使得人们进一步关注瓯文化、了解瓯文化。

  温州瓯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是瓯文化资源开发与宣传不足。温州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人文资源丰富,宋代温州文科进士高达1300多人,位居全国第二,仅《温州市志》列传的古今杰出人物就有526位。我市历年进行了多次历史文化名人评选,如2002年推选出十大温州历史文化名人,2011年评选出22位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但如此丰富的名人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与普及,往往局限在学术圈与文化圈,其言行事迹、贡献成就尚未进入普通市民的视野。如温州人周达观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把所见所闻写成《真腊风土记》,记载了世界著名的吴哥王城所在处。19世纪法国探险家就是根据《真腊风土记》的记载,得以确定他找到的是废弃湮灭的吴哥窟。柬埔寨当地人为周达观立了塑像,可是,“周达观”这个名字,许多温州人还相当陌生。

  二是瓯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不够。温州近几年狠抓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文旅项目开发和“月光经济”建设,但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还“缺乏特色”“缺乏情怀”,其关键点就在于缺乏代表性优秀瓯文化的多元有机融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具备独家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才能在文旅市场上占据优势。而瓯文化的运用,必须奠基在对其深入的研究上,而发挥瓯文化最大效益的前提在于对瓯文化的广泛传播。温州的文化产业难以体现地域特色、辨识度低,原因之一就是温州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研究缺乏深度,传播缺乏广度,导致瓯文化难以深度融入文化产业。

  温州瓯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一是重视对温州历史名人和地方非遗项目的挖掘和宣传。深入挖掘名人和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元素和故事,统筹规划温州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瓯文化历史为茎、以名人轶事为叶、以文化地标为干,将瓯文化培育为温州文化之树,系统展示温州文化软实力。可以开辟专题旅游线路,如谢灵运山水诗旅游线路,串连雁荡山、楠溪江,江心屿等温州代表性景区;举办谢灵运杯山水诗歌大赛、谢灵运诗文遗迹采风摄影大赛,还可在2022年山水诗发祥地1600周年时举办大型纪念活动,打好“谢灵运”这张金字招牌,进一步提升温州人诗意栖居的意识。又如开发周达观邮轮旅游线路,从温州出发,途经越南(占城、真蒲)至柬埔寨(查南、干傍、吴哥),扩大温州在东南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要重视将温州历史文化名人雕塑与历代温州优秀山水诗词融入城市与景区。在城市书房、五马街等温州标志性公共休闲场所、时尚生活圈,用适合的方式展示瓯文化诗词,提升城市人文品味。

  二是加大对温州瓯文化重要符号的研究力度。当前应加强瓯塑、瓯窑、瓯绣、瓯剧、温州黄杨木雕、温州蠲纸(皮纸)、温州石雕、彩石镶嵌、细纹刻纸等非遗项目的研究、挖掘和创新,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支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延续其具有年代感的建筑风貌,深入发掘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叶同仁堂、县前头汤圆店、华大利等温州老字号,努力将其打造为文化新业态。建议成立瓯礼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对“瓯”字头各类文化载体汇总集纳,在梳理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相互植入、创新开发。比如瓯窑瓯瓷产品的表面可以结合瓯塑艺术,创作温州代表性山水风景,里面可装雁荡毛峰、平阳黄汤、泰顺三杯香、永嘉乌牛早等温州特产茶叶,打造成城市礼品。此外,建议编辑《温州非遗文化丛书》《温州老字号》《温州民间艺人》《温州山水诗全集》等系列瓯文化丛书,系统研究温州非遗技艺、温商发展史、山水诗的演变,留住温州瓯文化历史记忆。

  三是加快温州瓯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的速度。作为“百工之乡、南戏故里”,温州有品类繁多、内容丰富的非遗文化,迄今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930项,省、市级传统工艺美术品种50个。如何将带有标志性瓯文化符号的瓯塑、瓯窑、瓯绣、瓯剧等传播向海内外,是当前温州瓯文化建设的关键命题。如温州市瓯塑艺术学会、温州市瓯窑陶瓷研究院等近年相继组织成员参加2016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8徐州文化博览会等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还应鼓励瓯文化走进温州大专院校与中小学,通过讲座、论坛、沙龙、实践课等进行普及传播,并在校本乡土教材里编入瓯文化课程与篇目,采用H5、短视频、情景剧、歌曲等形式吸引年轻一代,让瓯文化生生不息、传承不绝。

  作者徐亮系市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温州瓯文化委员会客厅负责人

  作者南航系浙江省政协温州瓯文化委员会客厅成员

分享到:
我要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广告刊例|网站简介|服务条款|版权声明|网站地图|诚聘英才|联系方法|温网律师温州财经网版权所有 66w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